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自从1984年尤里·洛特曼(JuriLotman)发表《论符号》(OnSemiosphere)一文以来,“符号”这个概念已经从文化符号学的术语范畴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术语范畴。在塔尔图一莫斯科文化符号学派的学科背景中,“符号”一词与“语言——第二模拟系统——文本——文化”等术语相关;而在跨学科的术语领域中,“符号”与“生物”、“智”,以及“语言”的结合则更值得重视。作为一个元学科的概念,符号属于文化研究方法论的范畴,并且与“整体主义”、整体与部分等相对概念有莫大关联。因此,在此语境下,“符号”作为元学科概念,对于文化研究,普遍文化生产机制的研究的转向,以及对“方法论本身的认知”起到了学科互补与整合的作用。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符号域 学科概念 文化生产机制 文化研究 跨学科
  • 简介:本文从地点/方位的对立和空间名词的指称性出发,选取存在主语、存在判断主语、处所定语、处所主语、处所话题等句法位置讨论了各类名词的空间性要求,分析现代汉语空间区域在空间参照关系中的地位,讨论地点/空间对立对空间存在关系表达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空间存在关系的断言化和指称化以及空间区域的前景化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各种功能变异,试图揭示"地点/方位"的对立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和功能分析的影响.

  • 标签: 地点域/方位域 空间存在关系 现代汉语 句法 断言化 指称化
  • 简介:本文中,洛特曼试图在一个宽泛的知识语境中讨论生物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现有的三种知识话语的主导范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经典”话语范式、“现代”话语范式和“后现代”话语范式。皮尔斯描述的符号过程代表的是经典话语范式,主体世界这一概念采用的是现代范式,而符号的概念则体现了后现代的符号空间。

  • 标签: 主体世界 符号域 现代范式 文化符号学 “后现代” 知识语境
  • 简介:文章以6位北京话母语者的非强调的自然焦点的陈述句语料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汉语语调基本模式内部不同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句调内部不同位置的词调,词调内部不同位次的字调,尤其是句末词调内部的字调,这两个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音高跨度、音高起伏度以及调域中线三方面。“同构性”是语调基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作为基本模式三要素的下倾调、降阶调、边界调对于“同构性”的产生都有重要贡献。语调基本模式中不同韵律层级间的同构性是人类语言中的递归性原则在语音中的表现和投射。

  • 标签: 普通话 陈述句 基本模式 韵律层级 同构性
  • 简介:(field)理论是布尔迪厄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常用的一个概念,他利用这个理论尝试揭示出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那些深层的社会结构,以及那些确保这些社会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和“逻辑”。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可以被定位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 标签: 场域 知识分子 电视 中国 社会结构 社会现象
  • 简介:刘丹青(2008)参照沈家煊(2003)提出的“行、知、言”三的框架,认为粤语的后置成分“先”具有跨的用法。文章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粤语“先”的语法特点,并从句法学的角度,分析表示言的“先”的句法地位。

  • 标签: 言域 义务情态 祈使句 框式结构 粤语
  • 简介:库尔在本文中通过对约翰·洛克提出的两种科学——符号学和物理学的方法论的比较,用符号学和非符号学的方法来描绘生态系统。物理学和符号学间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物理现实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来求证,而符号现实的存在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将这些不同符号世界作为独特的个体来研究。关于符号,库尔在文中给出了17条互补的定义,

  • 标签: 符号域 生态学 悖论 交流 符号学 生态系统
  • 简介:量词的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颇为关注的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句子中的量词常常有宽(widescope)和窄(narrowscope)两种解读方式。自May(1977)后,与量词解读有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量词取窄的问题。May认为造成这种解读的原因是量词下移(QuantifierLowering,QL)到从句的节点结果。Horn—stein(1995)基于最简方案中的拷贝理论(theCopyTheoryofMovement),认为量词在低层的拷贝能够被激活(activiated)从而决定了量词的辖。Sauerland&Elbourne(2002)则指出,QL的解读是语音层面(PF)移位的结果。既然逻辑式(LF)移位不会对语音层面有任何影响,那么同样语音层面的移位也不会对逻辑式的解读产生影响,因此QL的解读是量词在PF层面的移位所造成的。虽然在PF层面量词先于主句谓词或其他相关成分,但在LF中仍然低于主句谓词或其他相关成分,得到窄的解读方式。上述三种观点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都没有对QL解读进行限制,似乎只要是提升结构(raisingconstruction)就应该有量词取窄的解读。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也可能这种限制和QL无关,而是由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如Boeckx(2001)认为控制结构不允许量词下移。Hornstein(1995)认为只有限定性小句才允许的换位。但是这些限制不符合语言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量词下移现象呢?QL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就必须解释它为什么会被阻断;如果不存在,那么它为什么不存在,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不定成分(indefinites)看起来有这种解读呢?文章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论元移位。文章认为,论元移位并不留下语迹或拷贝,如果QL发生的话将会出现量词Q没有变量约束的情况,因此也不存在下层拷贝激活的问题。至于不定成分有两种不同解读,并不是由量词的不同造

  • 标签: 单循环 量词下移 宽域 窄域 存在闭包
  • 简介:摘要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发展、激发发展活力与保持主导控制力、发展产品生产与占领研发高端三个方面的关系。要建立并完善构建国家思想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政府引导、科技介入、文化政策和体制的综合创新、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互动五大创新机制,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旨在对AP汉语与文化课教材有关文化内容方面的编写提供一点参考性的建议。文章对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文化比较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AP汉语与文化教材 文化
  • 简介:摘要针对留学生的书法教学属于中华文化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存在,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知道文化平等应求同存异、审美有别应尊重个性;在文化教学过程中需知彼知己,避免文化雷区,中和教学法创和谐文化教学课堂。

  • 标签: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书法教学
  • 简介:摘要旗袍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本分,也是最能代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服饰,本文通过旗袍的发展与起源、旗袍的特点、旗袍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中国的旗袍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向其他国家的人介绍我们的旗袍文化

  • 标签: 旗袍发展 特点 文化内涵 当代中国的旗袍 旗袍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 简介:摘要“入乡随俗”原则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有力指导,但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了更有效有质量的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者更需要在保持己文化的同时,感统深受的对外文化进行认同。此时,文化移情能力便至关重要。

  • 标签: 入乡随俗 文化移情
  • 简介:摘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因为教育背景、法律体系和价值观的不同,对不同事情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在处理事情时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中西文化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而成长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人们身处异国他乡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会产生文化碰撞现象。

  • 标签: 跨文化 冲突 差异 交际融合
  • 简介:2500年,没有改过名字;2500年,没有迁移过城址,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有两个,一个是扬州,还有一个就是成都。成都自古就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被新锐杂志《新周刊》评为“中国第四城”。著名导演张艺谋为成都拍摄城市宣传片时就盛赞它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 标签: 大中城市 成都 文化 符号 酒吧 《新周刊》
  • 简介:一本篇的目的是想对于所谓“理论的知识”做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亦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知识论。原来我这个意见曾蓄在心中有好多年。最初使我得着一些暗示乃是由于我发见西洋哲学上的问题大半不是中国人脑中所有的问题。我因此乃觉得西方与东方在心理上,

  • 标签: 节选 文化 言语 知识论
  • 简介:什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提起这些文化符号,就让人想起中华五千年那悠久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提起这些文化符号,就让人追溯及历史交替时那改革开放的魄力、挥斥方道的豪情。

  • 标签: 文化元素 文化符号 青岛 国家 李玉 中国文化
  • 简介:摘要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业余生活,还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群众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扎根群众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加群众参与度,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效率。本文对群众文化的开展、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具体策略进行探究和分析。

  • 标签: 群众文化 组织管理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