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这一转换否定了汉字形体象形和一物多形等现象的存在价值,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汉字形体演化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环环相扣,经历了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定向,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从象形组合到会义、音义组合,由象形、亚象形发展到音义符号等重要环节。

  • 标签: 汉字 演化 物象
  • 简介:本文讨论'把'字句的三种功能动因,主要讨论'NP1把NP2VR''把'字句,这类'把'字句是在通格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施格成分(施格化操作)得到的,施格化操作的功能动因是引进并凸显使因者,因此这一类'把'本质上是施格化句法操作的功能标记。由于结构类推的作用,某些宾格结构中的宾语也可以先通过隐性的被动化操作然后引进施格成分构成合格的'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普通话的汉藏语语系类型、语序混合类型、主宾格-施通格类型混合的产物。本文最后对'把'字句的三种功能驱动因素作了说明。

  • 标签: 通格 施格 宾格 “把”字句 施格化操作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文章尝试从语言范畴的连续性及言谈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动因。我们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

  • 标签: 离合词 离析 言谈交际 信息度 事件化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双宾式'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双宾式'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双宾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双宾式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例如:王力先生解释说:"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1]另一种解释是从一词多义方面讲的: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原因:一、语音简化说;二、表意明确说;三、汉民族的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 标签: 汉语词汇 复音化 动因 文化意识
  • 简介:文章认为,含警醒义成分的“一不X”具有小句和意外话语标记两种身份,两者没有同一性。小句“一不X”用于给定条件、解释原因,表真实否定,概念意义强。意外话语标记“一不X”不表真实否定,概念意义丧失,用于传达发话人对于事态或状况“Y”的意外性认识、态度和评价,表明发话人的话语立场,其有无并不影响语句命题真值。“一不X”后接积极性“Y”配置格局的出现为“一不X”在“一不X,Y”中成为意外话语标记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反讽、类推与语境吸收机制在意外性认识意义由语境意义转移、固化到“一不X”结构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标签: 警醒义成分 一不X 评述意外性 非句化 话语标记
  • 简介: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呈多样性,可由卫星语素、并列或连动结构或动词词根编码路径信息[实现]。2)"抓"类动词14种词汇化模式呈现S-语言、E-语言与V-语言特征,总体趋势为S-语言〉E-语言〉V-语言。3)"抓"类动词呈现多样化的词汇化模式与概念化有关。

  • 标签: “抓”类动词 实现事件 卫星框架语言 均衡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概念化
  • 简介:“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谎言”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考察”,然后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选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将来必将大有出息,他们的智商很高。”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

  • 标签: “罗森塔尔效应” 激励学生 “考察” 心理学家 学校 老师
  • 简介:对外汉语教材常使用三圆点式省略号来表示虚指性省略,即固定结构中的可能性内容省略。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国家标准中的省略号应增加“可能性内容省略”这一义项,从而把三圆点式省略号规范为六圆点式。在此基础上,应将汉语拼音和英文注释汉字中的省略号都应统一书写为六圆点式。

  • 标签: 省略号 对外汉语 教材 语言规范
  • 简介:每次写作课结束之后,学生仅仅关注最终得分、教师的评价,而对于文中暴露的不足之处却不再深究。笔者认为,只有围绕激励和赏析来开展作文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 标签: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激励 赏析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取得进步。这与我国高校教育学生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时间管理能力差、时间观念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激励理论运用在大学生时间管理中,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高校学生 时间管理 激励理论
  • 简介:考查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引导考生对"二元矛盾体与多元矛盾体"辩证思考,可谓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理念,更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对于2017年上海卷"预测"这一话题,有人乐于接受预测而有人则不以为然;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我认识的中国",既看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对提高语文素养多种途径的讨论……

  • 标签: 作文命题 辩证 思辨 语文素养 分析能力 新课标
  • 简介:文学作品让我们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其教育意义已经超出了教学本身,高校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园地,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用文学作品内含的精神价值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的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格是十分紧迫。

  • 标签: 文学作品 高校学生 德育养成 精神激励
  • 简介:世言》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部优秀白话短篇小说集,所记皆为明代时事、风俗人情,不仅情节曲折,笔调清新,而且语言别具特色。该书淹没近三个半世纪,鲜为人知,书中有许多能体现明代语言特色的词语,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宝贵语料。董志翘先生已经对其中的十余条词...

  • 标签: 《型世言》 词语解释 《汉语大词典》 《儿女英雄传》 《金瓶梅》 行货
  • 简介:并列题目的议论文有的是二重并列,如《文学和出汗》,有的是三重并列,如《昨天·今天·明天》。有没有四个词语的并列,从逻辑上说应该有,但实际上作为题目几乎没有。如果文章确实要写四个词语间的关系,那一般不以并列题目出现,而多以《关于

  • 标签: 并列型题目 议论文 写作方法 论题 写作重点
  • 简介: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韩〕金苑一、前言本文专就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作一考察。所谓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是指四字成语中以“无A不B”的形态出现的部分,如无孔不入、无恶不作等。“无A不B”成语中,绝大部分的深层结构是“动(B)宾...

  • 标签: 动宾结构 深层结构 四字成语 东海大学 词素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能”、“要”、“可以”和“肯”随后习得,情态动词的习得顺序与其使用频率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2)芊芊最早习得动力情态“能力”意义,然后逐渐习得了“勇气”、“意愿”等意义,但却没有习得“善于做某事”和“有把握做某种判断”的意义,此外,早习得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句法结构呈现逐渐复杂化的发展趋势;(4)影响动力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因素,除了动力情态动词自身的特征外,还与看护者的语言输入特征以及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有关。

  • 标签: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