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一、句和句组语法以句(sentence)为最大单位和研究上限,并认为“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实际上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句子固然是基本单位,但不是最大单位,反而是实现交际功能的最小单位。句子往往也不能“表达完整的思想”。通常是句联成句组、句段以至篇章,并且时常要依托于特定的情景,才构成意义的独立体和完整体,达到言语行为的目的。试分析一篇文章、一次讲演、一席谈话,都可以证明。

  • 标签: 句际衔接 日语 句组 言语行为 指示词 句际关系
  • 简介:本文以《明六杂志》(1874-75)为切入口,探讨了明治初期中日两国的语言交流。采用量化统计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文本中的汉字词做了穷尽性梳理分析,分析了该杂志在中日词汇交流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就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方面,笔者分别从文章题目、文体、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方面,则体现在《明六杂志》在近代新词的创造和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上。

  • 标签: 《明六杂志》 近代新词 日语借词 中日词汇交流
  • 简介:跨文化交流中社会、文化方面的干扰多来自本国文化和母语,造成这种干扰的原因可初步概括为价值观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感情倾向的差异及语言习惯的差异。本文以实例阐述分析了以上四方面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做法。

  • 标签: 母语 跨文化交流 差异 语言习惯 概括 思维方式
  • 简介:近代以来,伴随着清日建交,新兴的中国驻日本外交官群体开始对中日诗歌交流史产生影响,并由何如璋、黎庶昌、汪凤藻三代驻日公使构成历史线索。民国时期,以中国外交官为核心的中日诗歌交流围绕驻日公使汪荣宝展开。他沿着前辈的轨迹,为中日诗歌交流作出努力与贡献。民国时期中日诗歌交流出现新的形式与新的变化,其中尤以中日诗刊的遥相互动为主要特征。中日两国关系虽然日渐紧张,诗歌交流却仍能在政治的干扰下勉力支撑,为日本汉诗史延续最后一道"霞光"。

  • 标签: 驻日公使 日本汉诗 汪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