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何满子在《自我在艺术中的地位》(《文学报》88年3月3日)一文中指出:当前流行着一种观念,把表现和再现象切豆腐似地切成两块,并把两者对立起来,说旧艺术是再现,表现才是新艺术的特征。这种界说是地道的概念魔术。凡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只要你用不同

  • 标签: 魔术 再现象 现代派艺术 新艺术 自我表现 分割
  • 简介:<正>贾平凹在《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当代作家评论》93年第1期)中认为:我理解语言整个是一种心的自然流露。啥人说啥话。现在有好多人模仿海明威,但没有模仿成功的。中国作家也学川端康成,但弄不出川端康成那种味。我觉得语言是一个情操问题,也是一个生命问题。啥是好语言?我自己理解,能够准确传达此时此刻、或者此人此物那一阵的情绪,就是好语言。

  • 标签: 川端康成 文学语言 小说创作 贾平凹 海明威 作家评论
  • 简介:<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 标签: “表现” 对立统一 审美意象 再现与表现 内在结构 主观条件
  • 简介:<正>谢晃在《永恒的星光——诗歌语言浅谈》(《长江》84年3期)一文中对诗歌语言的艺术规律作了探索。文章指出:诗人的语言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它能利用它那无所不在,无也不往的神经末梢,极敏感地表现出那种包孕着人们主观性的感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山路上的“空翠”仿佛饱含了可以“湿人衣”的水分;日光

  • 标签: 诗歌语言 星光 日光 艺术规律 神经末梢 主观性
  • 简介:<正>生活的主旋律决定着文艺的主旋律.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反映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自强不息的拼搏风貌,努力“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塑造和肯定四化大业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弘扬社会主义的壮美崇高和悲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流意识.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学 主旋律 文艺家 社会主义文艺 主流意识 文艺创作
  • 简介:<正>艺术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论,可分为"具象性表现语言"、"抽象性表现语言"和介于两者之间的"装饰性表现语言"。从广义的角度看,装饰性表现语言在各类形式的艺术表现中,都被视为重要的形

  • 标签: 表现语言 装饰性 艺术创作 表现形式 人类文明进步 装饰艺术
  • 简介:<正>一、引言写小说是一门学问。不过这门学问远没有形成其理论系统,不象戏剧还能拿出一整套象样的规程。但是,凡涉戏剧创作论的各种体系也并不尽如人意,起码在某些问题上尚有共同的疏忽,譬如,现代批评中经常出现的“氛围”一语,就不曾被作为一个艺术问题得到重视。诚然,很早以前,至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叙事文学(当时是神话、史诗和悲剧,而主要是后者)

  • 标签: 叙事文学 亚里士多德 小说 戏剧创作 现代批评 史诗
  • 简介:<正>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力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

  • 标签: 个性特征 客观事物 苏轼论 吴道子 创作态度 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