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童庆炳 审美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 简介:<正>“新启蒙”是近几年最具欺骗性,同时也是最具煽动性和蛊惑性的热门中的热门话题和口号。与四项基本原则尖锐对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之所以越演越烈,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启蒙”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具有机关刊性质的《新启蒙》的问世。《新启蒙》的主编在第1期的《编后》中写道:

  • 标签: 新启蒙 人权 知识分子 述评 反封建 方励之
  • 简介: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具影响的一个方面。这一理论将现代语言学、现代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并将译文读者反应纳入了翻译研究和译作评判标准的范畴,不仅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奈达 动态对等 读者反应
  • 简介:《白毛女》以其“歌剧”载体成为“延安文艺”的经典,改编为“电影”而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杰出代表,后来改编为芭蕾舞剧则被奉为当时文艺的“样板戏”。毫无疑问,《白毛女》成为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一个无比醒目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改变在《白毛女》的不同载体中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 标签: 《白毛女》 中国当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述评 历史文化语境 延安文艺
  • 简介:在某种意义上,谢冕属于一个他自己的时代——1980年代——理想和青春飞扬的时代。1980年代是新启蒙主义的时代,谢冕是新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在很长时间里,谢冕都是作为“异端”而存在。谢冕对“朦胧诗”的呵护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使他在“反精神污染”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政治运动中不断受到冲击。谢冕与1980年代作为文学异端的“朦胧诗”有着特殊的关系,

  • 标签: 资产阶级自由化 人生 学术 诗意 80年代 “异端”
  • 简介:学院批评的崛起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主体。“学院”吸纳了最广大、最专业的批评家群体。一方面,学院拥有自创的批评“品牌”,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术大家与批评新锐。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数不少的活跃的文学批评家皆被“学院”招贤。因此,曾与学院批评三分天下的“社科院批评”、“作协批评”,当前仅从构成者这一角度分析,

  • 标签: 学院批评 学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学批评家 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现象
  • 简介:我14岁那年念完初中后参军,在部队干校学了一年财务,从此再没进过学校。后来有关方面发了文件,说干校那段学习“相当于”中专学历,所以此后填表,“文化程度”一栏我就由填“初中毕业”改为填“中专”。填是填了,心里并不踏实,因为按一般理解,中专是“相当于”高中毕业的。

  • 标签: 学术性 初中毕业 文化程度 高中毕业 中专 学校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在大量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特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本文对李长之文学批评观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文学批理念、批评标准及其文学批评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梳理,进一步讨论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试图全面深刻了解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 标签: 李长之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审美追求 批评特色
  • 简介:现在,年龄与文学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以年代来划分写作群已经成为文学界默认的方式。如此说来,王彬彬当属于“60年代”批评家,或者,是“新生代”批评家。但如果真的将其置身于这一批评群体,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他的不同,比如,在他的批评文字中,少有时髦的概念和方法;外语本来是他的当行本色,但除了谈翻译问题,在他的文章中难得出现外文的原文单词;他是一名文学博士,但除了实在推不掉的科研任务,很少发现他忙于什么“课题”,埋首于什么“学术专著”;他当然是一位文学

  • 标签: 文学批评 民粹主义 王彬 中国文学 李杭育 批评家
  • 简介:一多年来我总想为研究生们写一本带点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读物,或曰教材。终于,五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科研基金为我立了项,题为《文学原理读本》。作为文学研究所的一个以美学和文学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员,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努力研究并真正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给以新的答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问题很多,以往学者也论述了很多。近几十年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 标签: 学术主张 文学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所 科研基金
  • 简介:“湘籍作家”群体是湖南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忘却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创作实绩为当下湖南本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2017年度的“湘籍作家”群体创作,一手纪实,一手虚构,在两者的交叉与平衡中实现了虚实相生、亦庄亦谐的关学旨趣.并完成了对“50后”真与虚、“60后”爱与经验、“70后”诗与现实、“80后”情与日常的审视和观照。

  • 标签: “湘籍作家” 纪实 虚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的中前期,随着整个国家命运的改变,我国在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批新锐的中青年学者自然也成了这一局面中的亮点.那时大家所做的,主要是重评的工作,即在过去被褒或被贬的作家、流派乃至理论主张的另一面去寻找被认为是更逼近对象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对象是大家久已熟悉的,但意义却是崭新的.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时代精神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 标签: 蒙古族 女性文学研究 “论证环节”研究 “独立现象”研究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维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维“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2017年5月13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时值同济大学百十年校庆,又适逢中国大陆首次获得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的主办权,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同济各方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同济大学 学术前沿 论坛 学术内容 侧记
  • 简介:今本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有《泰誓》三篇,随着辨伪学者对今古文《尚书》的考辨,今本《泰誓》的真伪、古文《泰誓》的有无以及今文《泰誓》的篇数等,成为清儒论说的重要一环,只有理清《泰誓》的真伪、存亡,才能更好地探究古文《尚书》的价值。

  • 标签: 学术价值 考辨 清儒 《尚书》 古文 今本
  • 简介: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歌舞”、“写意”、“程式”、“综合性”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但这些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理论认识的局限和缺堪,何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至今犹是可引人深思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戏剧艺术 艺术特征 述评 歌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