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2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三十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左翼文艺研究:热点前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李云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卢燕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张慧瑜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对左翼文艺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对1980年代“纯文学”遮蔽左翼文艺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对1990年代对左翼文艺进行“再解读”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们应在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新思考文艺与人民、文艺政治、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等经典命题,重新探讨文艺接近人民的方法和途径。本刊特刊发其主要内容,希望引起关注。

  • 标签: 文艺研究 左翼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
  • 简介: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众多的文学史研究者总是选择一种历时性的宏观社会历史框架作为文学研究的总体性原则和依据,将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学表象和文学隐喻进行线性的时间阐释,并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横亘在文学研究的肌体中.

  • 标签: 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 重构 重释 社会历史 总体性原则
  • 简介:李健吾在《莫里哀喜剧》序言的开篇这样定位莫里哀:“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伟大创始人。”①但在法国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都承认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

  • 标签: 古典主义 莫里哀 李健吾 喜剧 现实主义 代表作家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遭受的鄙夷和敌视,源自它的试图改变.西方本土的汉学家曾深深地向他的人民致歉,因为他所提供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这些文学已不复再向他们提供浓郁的异国情调,唯一还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是中国的“政治美德”.施耐德那首著名的诗可援以为证: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反思 阅读 海外 重写 异国情调
  • 简介:儿子小时,我问他什么是“旷野”,他背课文似的回答: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这是老师教的。空旷、原野这些概念,他脑子里面是糊的。也难怪,他生在远离旷野的大城市。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正>打开门,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眺望的是远方。踏上路,向往的是美好未来,放飞的是梦想。——题记起点还记得乡下那扇厚重的木门吧?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的历史。门内,写满了慈祥和关爱,门外,有阳光、有雾、有水,房前屋后,还堆满了风景。那个时候的你,还无法推开厚重的木门,可你却多次透过门缝,看到了门外那条延伸至远方的路,看到了门外那精彩的世界。于是你说:当我能打开这扇门时,我将开始人生的起点。终于,"吱呀"一声,在一个晨雾缥缈的日子

  • 标签: 在路上 胡新 不知道
  • 简介:“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底层文学 反思 苦难 代言 历史价值 中国文学
  • 简介:《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曹雪芹熔铸了自己人生感悟和理想、耗费了大量笔墨和心血而成的文学大厦。《世说新语》《晋书》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诸多名士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乃至喜怒哀乐。《红楼梦》复现了《世说新语》等所载一些魏晋名士的言行风采。“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表现名士风采,”“《红楼梦》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位风流名士在抒发情怀、在激扬文字。”1曹雪芹对名士有种特殊情感,深填于膺堂,形成了一种情结,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不仅曹雪芹本人身上有名士之气,而且其作品中构拟的人物更是如此。《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高蹈独立,不论风神仪貌,

  • 标签: 魏晋名士 曹雪芹 《红楼梦》 《世说新语》 人生感悟 言谈举止
  • 简介:优游于无所归依的“两间”。曾经是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鲁迅先生说“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也许是寂寞的,但说实在的,也算不得太大的痛苦,反正你是自由的,至少,你是可以选择的,最不济,还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 标签: 隐士 知识分子 彷徨 鲁迅 寂寞 成一
  • 简介:林默涵同志在党的思想文艺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在文艺理论批评和组织领导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曲艺方面,也发表过许多重要见解,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 标签: 林默涵 曲艺 文艺理论批评 组织领导工作 党的思想
  • 简介:结社是宋明以来士子研习科举的重要方式,发展到清代则更为盛行。特别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增加诗赋内容,以及朝廷禁令的逐渐松弛,诗社、文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团及参与人数的增多,结社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被小说家借用,成为清代某些小说中的重要题材。

  • 标签: 清代小说 科举考试 结社 乾隆年间 社会现象 参与人
  • 简介:深圳是一个激情四溢的移民城市,不仅热衷赚钱者众。从事“无用之用”的文学写作者亦不知几几:有专业作家,也有自由文人;有打工作者,也有官员作家——比如黄海先生。就是活跃于这座城市的一位有思考、有立场、有追求的诗人,这个岭南人.嗓门粗犷宏亮,论起诗来滔滔不绝。白天,他忙碌于工作;夜晚,则要么青灯黄卷饱读诗书,要么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他的诗文新作。

  • 标签: 新诗 黄海 律诗 “无用之用” 移民城市 专业作家
  • 简介: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皇帝扩大到了监督百官。谏职已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范仲淹曾任谏职,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在其影响下,士人谏诤精神空前高涨,并于庆历年间达到高潮,一时间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人同任谏官,为新政开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仁宗朝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谏诤精神高涨的同时,一场诗文革新运动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范仲淹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他不但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关键人物之一。范仲淹的文学活动受到谏官经历、

  • 标签: 责任意识 文学活动 范仲淹 谏官 诗文革新运动 独立机构
  • 简介:编写文学史,严格说来是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要把某一时期的文学史编写得很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面貌,其实是不可能的.通常所谓的“历史”,是指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都不容易写好,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写得很合乎历史实际,那么,文学史,就更难以写得与历史实际十分相符了,因为编写文学史,编写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在价值取向上本应是很不同的,而这很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使得编写文学史比起编写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面临更多更大的难题.这一点,下面再细说.

  • 标签: 文学史 社会发展史 时代变迁 编撰 政治史 文学发展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崇高的小说作家之一,小说《红字》就是他的代表作。霍桑生活于美国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不仅对当时新生的合众国充满了期望,而且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原因产生了质疑。浪漫主义强调大自然对人性发展的核心作用,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和个性主义。因此,《红字》的主题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将实现自我价值做为拼搏的目标。本文着重探讨《红字》的浪漫主义主题的特征。

  • 标签: 《红字》 浪漫主义 清教主义 自我救赎 回归自然
  • 简介:若干年前。沪上余姓作者之心肠文章,成鸡肋话题后,李美皆撰文翻出新意,叫人眼前一亮。端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小李这回故伎重演,又打出一发“马后炮”。重操旧业,难免兴奋,笔墨悠荡中,赘生出无可无不可的闲笔。但终究令人高兴,英气“回来”就好。

  • 标签: 戏谑 “马后炮” 无可无不可
  • 简介:一、世界文学地理“发现”中国“世界文学”的提出“中国文学”视界有关。是中国古典文学启发了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预见到了超越民族文学边界的“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提出及其初步构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动力和愿景。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海外 中国古典文学 “发现” 文学地理
  • 简介:默涵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建国以来,特别是从1959年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并文化部副部长以来的数十年,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艺术教育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的论点,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标签: 艺术教育家 思想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林默涵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59年
  • 简介: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变革。元小说在作者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 标签: 角色变换 文本交替 语言构筑
  • 简介:搬迁动员大会后,我又重访了一些住户.住在平房里的刘国蓉告诉我,原先她以为自己的房子是二十八点五平方米,经过评估公司重新丈量后是三十二平方米了.她感慨地说:“我们两夫妻修了一辈子的房子却没有住过新房,现在巴心不得早点拆!”“老百姓没别的要求,只要能住得下就行了,希望原地返迁能给个一套二,当然,最好是一套三……”儿子三十多岁了,过去一直不敢有孙子,住进新房后,希望快一点抱孙子了.我仔细算了算,按搬迁补偿方案,如果原地返迁,她家可以得到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如异地安置到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就可以得到七十多平方米,有个一套二的新居是不成问题的.

  • 标签: 安居 曹家 民主 民生 补偿方案 异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