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劳燕》是张翎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在给读者不断带来陌生化阅读体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叙事风格的转变。小说以三个男主人公刘兆虎、牧师比利和大兵伊恩为叙述者,共同聚焦于女主人公姚归燕。这种新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性的单向叙事,形成了一种多向交叉的叙事。其次,作者还使用了幽灵叙事的方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并在时空的跨越中呈现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此外,作者使用了动物视角作为补充,以及书信、日记、新闻报道等形式作为补充叙述,形成小说叙事的全面对话性。

  • 标签: 《劳燕》 多向交叉叙事 幽灵叙事 全面对话性
  • 简介: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银白短发、精神矍铄而身材略显消瘦的老学者傍晚在散步;在校园里,学生们不时能偶遇他骑着自行车来参加座谈会和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

  • 标签: 壮学 名家 中央民族大学 学术会议 座谈会 自行车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的新路?在这方面,音韵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的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的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的,首先是这首诗的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的语音结构。这首诗的“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的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的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的虚词。这种“渺小”“隐身”的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的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的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的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所提示的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的思路,以音韵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的、却常被忽略的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互相参照的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的,这种互相参照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的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的物而不见照亮物的光”。

  • 标签: 音韵学 诗学 功能词 声调化情绪 比较文学
  • 简介:无论小说构思、人物原型还是主题思想,《大闪蝶尤金妮娅》都突出了博物元素。在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小说叙述的博物和帝国主义具有共谋性。在话语层面,博物学家威廉照搬欧洲博物标准为亚马逊森林的物种命名与分类,这体现了意欲"冻结"当地文化的帝国知识话语暴力。在政治层面,殖民者哈罗德的异国动物标本收藏折射出对殖民地的殖民欲望。在经济层面,异国动物标本交易为博物学家个人以及英帝国带来可观收益,占有这些标本是对殖民地的资本掠夺。

  • 标签: A.S.拜厄特 《大闪蝶尤金妮娅》 博物学 帝国主义 共谋性
  • 简介:文学人类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文学人类凸显了当代思想对物之“物性”的再思。文学人类对物的“重现发现”,处在物我关系时代变迁的“合题”阶段,也应和着当代思想的辩证革新。物性再思不仅唤醒物,也开启了物我共生的新世界。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物性 物的叙事 物我共生
  • 简介:通过阅读阿甘本《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本提出了一种主权的拓扑,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一独特的拓扑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阿甘本对于类比的修辞性使用。通过重读阿甘本阅读的中世纪文学文本《狼人之歌》,本文试图表明,这一文本或许显示了对于类比的抵抗,并重新将这一拓扑空间开放给一种人格性决断。

  • 标签: 阿甘本 《牲人》 《狼人之歌》 主权 类比
  • 简介: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andleadingintellectualhistoriansintheworld,QuentinSkinnerhasofferedaseriesofoutstandingworkscenteringonthehistoryofearlymodernEuropeforthepastfewdecades.HisearlyworksontheFoundationofearlymodernpoliticalthought,andmonographicstudiesonMachiavelliandHobbesshapedthewayagenerationunderstandsthepoliticalthoughttoalargeextent,whilehiscontinuingengagementinmethodologicaldebatesprovidesanewapproachforstudentsandfellowresearcherstoconductthestudyofintellectualhistory.

  • 标签: influential LEADING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