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在世纪之交,中国女性写作曾经像冲向最高处的过山车,以大胆的言说引发连续的欢呼和质疑。然而,张扬的话语狂欢过后,它勾勒出的抛物线开始迅速下滑。过渡意味着尚未完成。主人公被搁置在精神上的空白地带,此刻,命运将她们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宇宙浩瀚无垠,她们却只能独自前行。

  • 标签: 女性写作 过渡 精神空白
  • 简介:杰森·路易斯:第一位靠人力实现环球旅行的人1994年7月,从伦敦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出发,开始世界上第一次人力环球旅行时,杰森·路易斯的身上只有319.20英镑。13年后,在没有凭借飞机、汽车、帆船等任何机械或风力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仅靠单车、徒步、轮滑和皮划艇,行程46505英里,穿越37个国家,最终返回到出发点。

  • 标签: 环球旅行 格林尼治 玛丽亚 土著文化 徒步行走 佩克
  • 简介:按照惯例,创作谈不可避免地涉及诗的意图、职能、技法等议题,但写作者们已经为此贡献了过多的洞见和偏见,与其再煞有介事地宣告什么,毋宁承认所能给出的无非即兴的意见,它们终将被日后的补充和修正带往更悠远之境。最好的情况,也仅是在消逝的水面划出一道短暂的痕迹。某种程度上说,这更接近诗人的工作模式。

  • 标签: 诗人 剧场 世界 肉身 写作者
  • 简介:摘要:白桦的话剧《曙光》是新时期初具有代表性的话剧作品之一,在韵律上作者虽然运用了偶韵、随韵、排韵、交韵、抱韵等音乐性手段;但是比起现代时期的话剧作品的音乐性元素还是逊色了一些。大致说来,越是临近当下,话剧作品中的音乐性越是少见。

  • 标签: 《曙光》韵律美 话剧 衰微
  • 简介:到2016年,《乌托邦》及其开创的乌托邦文学传统已有500周年。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对于乌托邦愿景在20世纪的翻转影响巨大。既往评论对该作品的开创意义探讨颇多,但却鲜有探讨其与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承继关系。19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焦虑和应对这种焦虑的文化努力便一直影响着英国的文化生产。将《美妙的新世界》置于这个框架内来看,该作品可被视为赫胥黎对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核心内涵“共同体形塑”和“愿景描述”的拓展,体现了20世纪初社会转型加速的新背景下,英国知识分子对其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观能否应对新挑战的反思和迷惘。

  • 标签: 赫胥黎 《美妙的新世界》共同体形塑 乌托邦 反乌托邦
  • 简介: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不少诗歌蕴含着当时社会敦亲睦友的丰富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夫妇之情与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爱;一是指非血缘关系的爱情、友情及君臣、官民、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诗经》中这种敦亲睦友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我们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教育意义。

  • 标签: 《诗经》 敦亲睦友 传统美德 当代意义
  • 简介:在意象统治一切的景观社会里,人们往往会沉迷在景观的被制造性中,进而遗忘自己的本真社会存在。本·方丹、凯文·鲍尔斯及菲儿·克雷的当代战争小说就为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他们的笔下既有可视的客观景象,也有由意象和幻觉主导的主体性景观,在“凝视”的主观选择中,这种主体性景观已包含着一种无法摆脱的视觉政治,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成为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直接表征。本文以这三位作家的伊拉克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即《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行走》、《黄鸟》以及《重新部署》,分析这三部小说中作为权力文化实践的跨国景观中的创伤英雄、战争景观中的跨国创伤,以及被消费的战争景观及战争英雄。

  • 标签: 跨国景观 当代美国战争小说 创伤英雄 景观消费
  • 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性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 标签: 自传 解构 结构性真实 主体 身份
  • 简介:对于《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屡见津津乐道者。本文基于对小说本身的艺术感受,通过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文本形象和情节的探析,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人格合成的作品。

  • 标签: 《西游记》 文本形象 人格合成
  • 简介:适逢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于2016年7月31日至8月6日在英国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伦敦国王学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士比亚故居信托基金会、莎士比亚全球大剧院和伯明翰大学共同举办,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资助,其规模盛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千名学者、教师、演员和导演等,包括来自中国的20位莎学学者。

  • 标签: 莎学 国王学院 伯明翰大学 剑桥大学出版社 信托基金 莎剧
  • 简介:我曾经到过埃及、希腊、印度等一些古国,特别是在埃及,亲眼看到金字塔那样数千年以降依然动人心魄的文明古迹,而创造这些文明的那群人却早巳消逝在历史中,难免会有感慨。回归中华故土,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也使人震惊,这是中原文明之外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中国文化自身也有多个源头,这已是今天的常识。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子学 世界 中原文明 中国文化
  • 简介:在菲利普·罗斯1997年出版的《美国牧歌》中,“美国亚当”和“美国田园主义”的民族神话是贯穿小说文本内外的重要纽带。通过聚焦一位犹太裔“美国亚当”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的家庭悲剧,小说讲述了亚当“纯真”的丧失和成熟,田园理想的破灭与坚守,以及美国田园主义情怀对现实的反思和改良意义。同时,小说以哀婉的笔调,冷静地审视了美国“大熔炉”概念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同化及族裔性消弭的倾向,并反思了60年代新左派的主要立场和实现途径,这也为理解20世纪末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策略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路。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 美国亚当 美国田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新保守主义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扬·阿尔贝的新作《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是关于非自然叙事学的又一部力作,它建构了“不可能世界”的非自然叙事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九种解读非自然叙事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非自然》从理论上丰富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从批评实践上对于拓深整个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扬·阿尔贝 《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 非自然叙事学 不可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