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禅让传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天道观念密切相关。本文借助近年来学界新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主要以《史记》为文本进行内外考察,力求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禅让传说与古代思想史的关系。

  • 标签: 禅让 传说 天道 《史记》 新思想史
  • 简介:<正>春天我一直不喜欢明媚这个词,尤其是在形容春天的时候。春天,我一直以为就是暖昧。暖昧的季节,阳光和雨水轮番上演。许多蛰伏和即将死亡的事物,又重新抬起了头。其实这重新的意义并不都是很大!欢迎一些事物消失,也许才是一种真正豁达和前瞻的心态。我在春天里行走,即使我不动,春天的时光也一样洇过我的思想,消逝于永远不会回头的深处。没有一个相同的春天?有的只是相似。短暂的春天,暂时遮掩了死亡。缠绵的雨水,又悄然地勾动了怀旧。因此我说暧昧,不仅仅是指诗人的下午,三点钟咖啡屋低回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残酷的四月;当一株茑萝开始寻找到一面斑驳的石墙,暖昧产生了。并非爱情!只是暧昧,仿佛我在人

  • 标签: 咖啡屋 漂泊者 隐者 池莉 屯溪老街 人的眼睛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
  • 简介:<正>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红红的鸡冠如燃烧的火炬,油亮羽毛似彩色的霓裳,两条修长的腿就像两根镀铜的小柱子。它或前行或后退,稳稳扎扎,好一副气宇轩昂、阳光十足的模样。我仍记得老家修建新居架房梁时,乡人手擎公鸡赞梁的口诀:"赞梁赞梁,贺喜老板建华堂。此梁来自昆仑山,此鸡乃是玉帝养。"乡下人对公鸡的

  • 标签: 镀铜 在阳台上 语出惊人 令人 建华 生命本能
  • 简介:书牍文的日益繁荣留存了大量的作品,却在晋代之前未有系统的理论提升。《文心雕龙·书记篇》在挚虞、李充的理论基础上,对书牍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求、尊卑有别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选取代表作予以评论,可谓书牍文体理论集大成。却也存在文学观念保守,论学论文书牍与帖未加关注,书启未加区分的不足。

  • 标签: 书牍文 文体观念 《文心雕龙》 功绩 不足
  • 简介:<正>1941年老舍先生在题为《灵的文学与佛教》的演讲中,对西方有但丁《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的“强有力的传统”称赞不已,而对中国缺少“灵的文学”表示十分遗憾,尤其对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老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缺少“唯有”佛教才讲的“灵的生活”。西方为何却有从《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对此,老舍未展开正面论述,但说到但丁为何能在《神曲》中“大谈特谈其地狱的景况”时,他有一个猜想性的分析(“这也许他是受了东方文化——佛教的影响”),再联系上述他的“唯有”的说法,我们可推导出他的观点,即西方“灵的文学”传统是同接受了佛教的影响有关。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何而来?他认为,这是来自怫教将人分为“肉体”的和“灵魂”的存在所造成的“既有光明的要求,也有黑暗的可怕”。我认为,就文学研究而言,老舍先生发现了西方有一个《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并看到了“灵的文学”重要的社会教化意义以及“灵的文学”的有无同宗教灵魂观念影响的有无相关,这是很有见地和启发意义的。不过,他对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的问题的看法仍欠深刻,?

  • 标签: 灵魂观念 《神曲》 基督教文化 西方宗教 文化传统 “灵魂”
  • 简介:箴铭文体主要用于警诫、告诫,可用于自我警示,也可以训诫他人,以辞语质朴,意义深远为文体本色。姚鼐《古文辞类纂》说:“箴铭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吴曾祺《文体刍言》也说:“箴铭者,古之圣贤相与为儆戒之义。”来裕恂《汉文典》将箴铭文统称之为箴规文体,他说:“箴规者,圣贤所以自警、警人之义,其辞质而意深,盖自古有此文体矣。”

  • 标签: 文体 箴铭 《古文辞类纂》 《汉文典》 圣贤 质朴
  • 简介:除《观我生赋》外,北朝颜之推的文学观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有不少直接提到作家作品的地方,比如光赋家赋作就有19处以上,其中《勉学篇》6处,《文章篇》8处,《书证篇》4处,《杂艺篇》1处。涉及的赋作有王延寿《灵光殿赋》、左思《蜀都赋》(《三都赋》之一)、潘岳《闲居赋》、曹植《鹗赋》、吴均《破镜赋》(已佚)、潘岳《悼亡赋》、潘岳《射雉赋》(2次)、曹植《鹞雀赋》、班固《西都赋》、杜道士《画师赋》等。

  • 标签: 文学观念 颜之推 伦理色彩 《颜氏家训》 《观我生赋》 《三都赋》
  • 简介: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在词汇上,处处皆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大,只要查阅字典就可能迎刃而解。就是很熟悉的词,也可能茫然,甚至误读,这是由于不知古今语义的差异,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理解而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品质恶劣的意思,而是卑微鄙陋,地处偏僻、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查查字典,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上。

  • 标签: 古代散文 方法问题 解读 《出师表》 古典散文 现代汉语
  • 简介:宋元小说话本表现出浓厚的女祸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女妖以色祸害男性;贪花恋色让男性破国亡家亡身;妇人贪淫狠毒;妇人之言,亡国祸家。这种女祸观念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压迫的体现,时至今日,仍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意识中,值得我们反思。

  • 标签: 宋元 小说话本 女祸观念
  • 简介:理论的经典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的个案中寻求其诞生的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的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的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的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的经典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的兴衰以及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性的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清空,辽远,禅声,弦外有音.田园诗《无尽》把读者的思绪引向那一望无垠、令诗人无数次乐而忘返而陶然沉醉的大海之中.对《无尽》的层层诠释传出一种渐深入禅的意境."心元归一潮如海"的禅境纷纭变幻,而禅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跨越生命的山山水水.《无尽》与禅境的类比是从相上予以揭示的:仿佛一个平面坐标图上禅者与诗人的足迹交相辉映,其轨迹的汇合是横竖坐标的交点.一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无尽意图.两者于神上的相似却仍处于"雾里探花"、"水中捞月"的境地.本文旨在寻幽探微,从诗歌《无尽》中窥见了禅影,以及禅境的无常.

  • 标签: 沉醉 禅境 无尽意 无常
  • 简介:<正>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了如此众多而动人的女性形象。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有女性主人公的形象。人们称她们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虽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的平民,但更多的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贵族自由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熟悉本阶级的女性,熟悉她们的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则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屠格涅夫,作为一个“理想的女性之爱的歌唱家,”是那样深情地描绘了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透过她们,主要是透过她们与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关

  • 标签: 女性形象 屠格涅夫 爱情观 男主人公 自由主义者 欧洲文学
  • 简介:评价白居易诗歌,“浅俗”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词汇。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可见白诗在当时即获得“浅切”的评价。到了宋代,苏东坡又提出了著名的“元轻白俗”一说。至此,浅俗已成白诗之定评。白居易浅俗诗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标签: 白居易 诗风 诗歌 自注 《国史补》
  • 简介:蒋捷是宋元之际著名词人,身处国破家亡的悲剧时代,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他却毅然选择隐居不仕。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词作解读分析,探究了词人隐居时期的复杂心态,有对民族气节的坚守,有淡化家国之痛的随缘适,也有隐居之余内心深处郁结的悲苦情怀。

  • 标签: 隐居 坚守 自适 悲苦
  • 简介:责任是19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上虽有重责任之风,却也不乏虚伪的责任话语。乔治.艾略特将责任视为挽救社会分裂的力量,成为维多利亚时代一种极有代表性的思想。对责任观念的思考贯穿在她的小说之中,通常还会卷入小说的中心冲突中,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上她对"邻人"、"家"、"社会"、"情感"等概念的认识也体现了她的责任观她在作品中很少"谈"责任,却通过人物和情节对责任观念进行阐释,与当时流行的责任话语形成了对照,这与她个人的信仰历程以及对作家责任的认识不无关系。

  • 标签: 责任 乔治·艾略特 维多利亚时代 社会维系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进入了日常的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与生活平齐的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的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的诗歌在现实经验的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的目光。这个更为内在的亡灵的目光打开了语词的温度与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