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井,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亦。"宋人充分享受着迁徙自由,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使之不再安土重迁,而在一地生活一年即可入籍的制度正适应了这种形式,"宋人即使在战乱、灾害之外的正常情况下,也在经常流动,所以宋代的人口流动问题相当突出。"

  • 标签: 开封 画家 北宋 迁徙自由 社会环境 人口流动
  • 简介:本文通过乾隆时期紫檀家具"一枝独秀"的现象分析,尝试探究以紫檀为主要用材的宫廷广式家具之兴衰过程与原因。文中所用参考文献资料来源为三类:其一,为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档案;其二,为养心殿记录广东地区重要官员所进贡之贡档资料中的内容;其三,为同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相关贸易记录。文章对这三部分的历史文献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力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细微之处的洞察与找寻,客观还原清代宫廷中紫檀类家具由最初兴起,直至最终逐渐淡出家具制造历史之原貌。

  • 标签: 清中期 广作家具 贡档 紫檀材料
  • 简介:宋人碑志多署书丹信息,由此可通过书丹考察当时书法。北宋中期颇负盛名的宋敏求尤擅楷体,后世却湮没不彰。主要原因如下:欧阳修书风革新推崇与宋敏求同时的蔡襄书法,经过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助推,尚意书潮蔚成风气。谨守晋唐法度的宋敏求难免成为尚意书潮的革新对象,加之长期形成的宋明尺牍书法传统、帖学传统将其汰择出书史;宋敏求虽属儒者工书,但伏石书丹乃体力活,颇被书坛大家视为匠人书法、待诏书法,难容于崇道轻艺传统;宋敏求长期待诏阙下,其仕途经历限制了书法传播。宋敏求书丹研究昭示出至少两点方法论意义:其一,书丹个案研究能对古有书名今无作品的书家做更多元的考察;其二,以大数据观念兼重传世与出土碑志书丹,能对流动书家的碑志书丹予以编年系地,有助于了解当朝书坛人员构成,益于索解当朝的区域书风。

  • 标签: 北宋 碑志 书丹 宋敏求
  • 简介:明代中期松江一地的书法.张弼与张骏并称“二张”,现今张骏传世书迹甚少,但颇具水准且有议题可以发挥。本文主要分两大段:首先,考证张骏的生卒年与为官经历,作为推断传世书迹书写年岁的依据;并分析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两件张骏草书立轴,其四十岁前後所书《桂宫仙诗》轴,书风可归为宋克、陈璧、二沈一脉,确立松江确有某种狂草书风的传承,张骏是此风格的殿军。五十二岁所书《思补堂诗》轴,书风和张弼几不可辨,考其生平,二人早年即相识。其次,张骏传世书迹多落有“文华殿直”头街,文华殿为天子与太子读书之所,当时被视为“天于近臣”。文华殿归大内司礼监所管,故张骏和宦官关系密切,剀瑾喜欢张骏晚年书风,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轴为代表。正德二年,刘瑾甚至召回致仕的张骏来带领重誊《通鉴纂要》,使该书总纂官李东阳难堪,张骏以此誊写超升至礼部尚书。此年,祝允明在京考进士,故封张骏有极度恶评,影响其在明代书法史的地位,从王世贞、陆应阳、董其昌等人标举松江的代表书家开始,“二张”中仅张弼存世,张骏从书史中消逝了。

  • 标签: 松江 张骏 张弼 刘瑾 祝允明
  • 简介:有关民众生活的“图像的世界。是一个关于由人类所产生和创造的视觉环境的表述,它所包含的比严格意义上的图像要多得多。风俗画《金明池争标图》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市民齐聚金明池观看龙舟争标的场景。研究结合传统社会统治阶级的民俗策略和不同阶层主体的艺术立场,指出争标节俗实际隐含着北宋皇室巩固皇权和借举办节俗以粉饰太平的目的,而图像更以象征、隐喻的方式印证了统治阶级通过节俗以教化社会的意向。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提出民俗学图像研究不仅要理解和解释视觉在“制造意义”之中的意义,在观照范围上也应扩大到图像产生、编辑及其所处语境等阶段的各个“场”,更在认识到将图像视作田野这一意义的基础上,时刻保持民俗学学科的“在场”。

  • 标签: 视觉 民俗学 图像 风俗画 金明池争标图
  • 简介: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因此形成了发轫于清中期,崛起于晚清,对民国乃至当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石学”与“金石学派”。“金”即指以夏商周为主的三代青铜器;“石”即指古代石刻,以秦汉至隋唐以前所刻为重。在学理上,金石学一改科举制度下以经学(四书五经及注疏)为核心的“官学”,而以考据训诂、访碑辑残、收藏古董为业。在艺术上,金石学推动了“碑学”的兴起,引起了清中后期书法风格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向奇崛粗犷、雄强稚拙的“书学革命”,并促成了篆刻艺术的繁荣;绘画上“金石派”传统的形成,则在“四王”“四僧”“扬州画派”“京江派”等之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传统内部发生的最重要变革之一。

  • 标签: 金石学 中期 黄易 乾嘉 家世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