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论齐国钱于中航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从先秦到南北朝,所用都是硬材有陶、石、铜、铁、铅等不同质料。考古发现表明,硬铸币工艺,在战国时代已臻于成熟,其中以齐刀币铜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以齐国化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工艺,长期影响了两汉至南北...

  • 标签: 齐国 直浇道 顶注工艺 钱范 刀币 浇注孔
  • 简介: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铸钱工艺,即叠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 标签: 叠范铸钱 中国 西汉时期 文物考古 钱币学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镜”。对陶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陶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腔凝固后,镜体与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正>关于“卢氏阴文石”(以下简称卢氏),据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记载:“……至垣釿铁范,罗氏《俑庐日札》谓似伪造。又谓吴有卢氏空首布(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亦载古物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布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罗云石膏

  • 标签: 卢氏 空首 中国古代货币 阴文 十三年 王献唐
  • 简介:1975年春,喀喇沁旗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修水渠时,在距地表2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一块燕国“一化”圜钱的铅质母。该出土后被群众砸碎。1981年春,民工薛振芳同志将其保存的残块送交旗文化馆文物组,此现藏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见彩插图3)。

  • 标签: 母范 钱模 上瓦房 文物管理所 西沟门 钱范
  • 简介:是古人制作钱币时所使用的“模具”,是研究古钱币型制、真伪及制作工艺的有力佐证之一。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铢钱为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元狩五年,罢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诞生前夕,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间私铸盛行。

  • 标签: 五铢钱 钱范 制作工艺 古钱币 各级政府 通货膨胀
  • 简介:盱眙出土西汉五铢钱秦士芝七十年代以来,盱眙先后发现铜质、石质五铢钱三件,现分述于下:石质钱两件。石光滑细腻,青灰色,呈长方形板状。两均有残缺,系翻土时受损,钱文和新刻的一般,当是未使用过的实物。其一为单面,长216、宽70、厚31毫米。主槽...

  • 标签: 五铢钱 盱眙 “五” 喇叭形 长方形板 三角形
  • 简介:小议临汾发现的元代银锭状铜刘建民,邓爱记1990年临汾市在某工地地表3米以下,挖出一件银锭铜。此为青铜质,重约350克,束腰形,通长95,上端宽73,下端75,腰狭42毫米;身平放高为13,腔长81,两端宽均为60,腰狭24,深5毫米,腔...

  • 标签: 山西临汾 代银 银锭 元末明初 小议 乳状突
  • 简介:繁昌的楚铜贝及其铸币工艺陈衍麟THEMOLDOFBRONZESHELLMONEYFROMFANCHANGCITYANDTECHNOLOGYOFCASTINGCOININCHUSTATE¥ChenYanlin(12)Introducethemoldo...

  • 标签: 铜贝 铸造工艺 繁昌 铸币 蚁鼻钱 浇铸口
  • 简介:安徽省阜阳南县,春秋时期始属宋,后属楚地,西汉置富陂县,属汝南郡。汝大郡在当时是富郡,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本文介绍阜南县出土新莽钱,并就要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 标签: 莽钱 钱范 出土 西汉 春秋时期 安徽
  • 简介:1983年10月,平泉县榆树林子乡文化站在本县半截沟村农民杨希富家,征集到一件西汉“半两”钱铅质母。为了弄清这件母的出土及保存情况,最近笔者专程到半截沟村,作了进一步调查了解。杨希富一家五代居住在半截沟村的杨家北沟,1962年春,其妻孟素荣(现年49岁),与公公杨树清套牛拉犁种豆角,犁铧在约30厘米深的地下,翻出了这件铅母

  • 标签: 母范 钱范 钱模 榆树林子 石范 铜范
  • 简介:浙江余杭市发现五铢钱李永兴1990年,笔者从余杭市安溪镇朋友处得叠铸五铢钱一件,属子,据称是挖鱼塘时距地表面1公米左右掘出。该细沙质红陶,伴出的有残钱及黑瓷碗一只。该地属平原高地,在距钱出土木到20米左右的周围同时挖出许多残红砖,估计该地...

  • 标签: 余杭市 五铢钱 钱范 浙江 色保护 完整无缺
  • 简介:庄遗址是山东省东南部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采集到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物,对研究这一区域内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山东 临沂市 大范庄遗址 出土器物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 简介: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的成形无法按陶法解释。按技术特征分类,计有通体为难于脱的模纹;模纹内宽外窄;模纹边缘上翘和绳索状附件缺少线等4种。对4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作了部份模拟试验,据此提出:中国蜡法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晚期;这种技术在无线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线蜡法已相当成熟。

  • 标签: 古代失蜡铸造 起源 焚失法
  • 简介:<正>河南商水县西南29公里程刘村的新安故城,发现新莽时期盘式铜“货泉”母一件。铜母为八边形,有边栏。边栏高0.3、宽0.3厘米,八边形边栏长、短不一,长边5厘米,短边3厘米,相对两边长度相同。短边中部向里0.3厘米处,有阴阳间错铆钉各

  • 标签: 新莽时期 边栏 八边形 新安 发现 阴阳
  • 简介:<正>近十年来,在新郑郑韩故城先后出土三批战国时代的韩国钱,从而填补了长期以来韩国无钱的资料空白,也为解决我国钱币史上的有关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依据,使我们得以爬罗剔抉,究其形制,析其类型,并据同出器物,求其炉、窑熔炼,焙烧烘工艺演变的轨迹。与出土钱币相印证,庶可窥其种种钱的制作流程、铸造技术及工艺,但作者限于学力,未能透彻论列,只望抛砖引玉,以求就教。

  • 标签: 钱范 战国时代 郑韩故城 泥范 韩国 轮廓线
  • 简介:1983年9月,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西南的基建工地上,距地表约一米多深处发现了一件秦代铜质“半两”钱母。这方钱,平面近似长方形,三边基本平直,一边两角为折肩,后有2厘米长的柄。钱全长30厘米,前宽10厘米,后宽10.2厘米,厚1.75—2厘米,内槽深约1.1厘米,钱厚约0.25厘米,钱文高约0.15厘米。重2.25公斤,铜质较好(附图见中插图1)。

  • 标签: 母范 油王村 钱范 陕西临潼 临潼县 钱模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编号B163:46蒙古文残文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认为该文书很可能是1324年出镇沙州的诸王阿剌忒纳里颁发给吐蕃地区某个招讨司的令旨。文书书于阿剌忒纳里驻镇沙州期间。基本内容为对招讨司有关军事事务的请示的答复。

  • 标签: 莫高窟 蒙文文书 阿剌忒纳失里令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