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正>“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启蒙(以下简称‘五四”新文化启蒙)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表征.其波及面之广,声势之大,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启蒙思潮所无法企及的.陶行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启蒙密切关联,对此进行探讨,既有助于了解新文化运动,更有助于了解陶行知的思想.一、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省

  • 标签: 陶行知 启蒙 国民程度 五四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 领袖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正>一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集中体现着该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其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心理势向。这种信仰与西方一些民族的灵魂不朽、超越于现世的未来世界的信仰尚不相同,它以一种完全入世的务实精神,追求此生此世的长存和在生死相续循环中的永恒。中国原始不死观念的发生是很早的。这是农业民族所具有的基于自然、社会、人生

  • 标签: 生死观念 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 原始信仰 儒家 先秦
  • 简介:作为现代科学的中国民俗学,从1918年正式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当中,民俗学的研究活动曾发生过多次中断或者目标转移的情况,前前后后参加进来的学者们对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因此,如何梳理中国民俗学整体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思想发展 道路 现代科学 研究活动
  • 简介:“五四”时期的民间童话研究与西方浪漫主义学者对民间的发现一样,其学术旨趣都在于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与现代意义上的新人新文化。西方通过民间性的建构与民间童话的改写而形成了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个性话语;周作人、赵景深等则更为相信民间想象的自由真实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在童话编写方面主张忠实记录的原则,并将童话纳入“人的文学”与“儿童的文学”,以期促成“个性的文学”与“完成的个人”。

  • 标签: 童话 民俗学 现代性 个性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中国廉政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政治哲学内涵,对现代企业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高速公路企业特征尤其需要学习中国廉政思想,寻求有效的策略与途径;廉政文化的形成对企业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 标签: 廉政文化 企业文化 廉政建设
  • 简介:汪玢玲著,中华书局2001年1月出版。本书以文化考古篇、宗教民俗篇、文史艺术篇和传播养护篇来结构全书,分为:虎崇拜的深远渊源,青铜器中的虎文化结晶,虎图腾崇拜与虎神话,东北崇虎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宗教与虎文化,古今民间崇虎习俗,干支、虎与十二生肖,伏虎史话,老虎传奇故事,虎典与虎谚,虎画与虎工艺等十四章,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方面关注虎文化的诸多领域,许多见解新人耳目。

  • 标签: 虎文化 中国 宗教民俗 文化人类学 中华书局 图腾崇拜
  • 简介:王原祁论画有强烈的宗派意识,之所以论定宗派传承、判定正邪,是为了示人以从入之径,以免被误。他学黄公望而上追元笔宋法,似可与当年赵孟頫倡“古意”相拟。他的“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既包括“品”、“格”,又兼及“经营位置”。他论用笔“七忌”,是“中道”在画理、技巧上的体现,将“藏锋”推及风格,是独得之见,他还以理、气、趣为作画之要。对他的仿古、学古之论应作具体分析.不应一筝抹杀.

  • 标签: 王原祁 绘画思想
  • 简介: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表现为一定的程式,中国绘画尤其如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及世界绘画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研究,对中国绘画程式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 标签: 中国绘画 程式 符号 创新
  • 简介:自古以来,“江湖”包罗万象,神秘莫测,或兴风作浪,或潜流涌动,成为正统社会秩序的映照,甚至发展为对立。要解开“江湖”的神秘面纱,就需要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刘平教授所著《中国民俗通志·江湖劫一书钩稽推绎,对中国历史上的“江湖”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使不为正常社会所熟知的“江湖”完整再现。该书成功解决了材料、形式等问题,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不仅是一部史料翔实的志书,同时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

  • 标签: “江湖” 中国民俗 通志 简评 倒影 社会秩序
  • 简介:<正>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思想 印度渊源 《大智度论》 佛教发展 五时八教
  • 简介:蒙元时代,倘若有哪种织物最得青眯、最具影响,那它一定是纳石失。何谓纲石失?按无人的翻译,是“金锦”,以今世的称谓,则是织金锦,即一种以金线织花的丝绸。

  • 标签: 纳石失 蒙元时代 织金锦 艺术风格
  • 简介:佛山巧明火柴厂(广州火柴厂前身)始建于1879年,是中国第一家火柴厂。下图为其生产的“防伪”火柴花。

  • 标签: 火柴厂 中国 发展历史 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