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晶体形态等与砂岩储集性能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砂岩储集性能影响程度与砂岩本身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增加,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和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成分和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伊利石砂岩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和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 标签: 粘土矿物 矿物成因 砂岩 储集性能 成熟度 晶体形态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和1个较大湖泊,生活着大量叶肢介。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和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浅水水域,如坑塘和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与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生叶肢介生态和环境研究恢复他们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通过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分析化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深层储集体岩石学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特征、成岩阶段成岩演化序列,以及成岩作用储集体性能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深层储集体主要由成分结构成熟度均为低—中等各类砂岩和部分泥灰岩组成;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为主破坏性成岩作用造成了储集体孔隙空间大量损失,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建设性成岩作用则使部分储集体恢复了储集性能;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早成岩和成岩阶段,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回返引起表生成岩阶段;受成岩作用影响,主要发育粒间孔、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微细喉型为主,储集层类型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储集性能 柴达木盆地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层间氧化带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有利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铀储集层砂体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文献,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及其相邻沉积体系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顶点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河口湾向进积三角洲环境转变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增加,这将导致相邻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以重庆綦江、南川和涪陵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和低温氮吸附等手段,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与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成岩作用页岩储集层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性和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过程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成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与压实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

  • 标签: 页岩气 储集层成岩作用 孔隙特征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渝东南
  • 简介:受流体异常高压影响而发育异常孔隙(砂)砾岩储集层成为深层油气储集层和油气勘探研究热点之一。测井、钻井试油结果揭示,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广泛存在流体异常高压,且与(砂)砾岩储集层含油性产能具有密切关系。试油地层压力实测数据标定下,利用测井资料等效深度法古近系沙河街组分层系、分地区进行了地层压力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x)地层压力异常程度最大,剩余地层压力达15~30MPa。重点钻井(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与对应层段剩余地层压力统计分析表明,地层压力5MPa以上时开始孔隙度产生影响,每增加5MPa孔隙度大约增大2%,据此推测Es3x由于异常高压存在,(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可增加4%~10%。结合微观储集层特征和测井资料孔隙度解释结果,分析导致该区深层储集层储集性能得以改善原因包括:(1)异常高压有利于原生孔隙及早期次生孔隙保存;(2)超压环境有利于酸性地层水进入储集层形成溶蚀孔隙;(3)流体异常高压有利于微裂缝产生,增强孔隙间连通性和渗流能力。

  • 标签: 异常高压 (砂)砾岩储集层 深层 古近系 车镇凹陷
  • 简介:对上海郊区不同地貌单元12个土壤—沉积物剖面进行铀、钍含量调查结果显示,各剖面铀、钍含量均处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且表土和下部沉积物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尚未遭受到人为污染。铀、钍含量分布与地貌环境(包括物质来源、物质颗粒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pH值等)密切相关:贝壳砂堤和火成岩残丘附近剖面的铀、钍最为富集,而新形成潮滩剖面铀、钍含量最低。砂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较大河口沙岛和新滨海平原环境,铀、钍含量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上升,而在泥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偏低淡水湖沼区,铀、钍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相反关系。

  • 标签: 有机碳 PH值 地貌环境 上海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内陆湖泊沉积物溶盐含量与湖水化学组成密切相关,通过测试沉积物(岩心)溶盐含量可以重建古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安固里淖湖心区钻取沉积剖面,以1cm间隔分样,测试剖面八大离子含量(即K+、Na+、Ca2+、Mg2+、CO32-、HCO3-、Cl-和SO42-)和其他有关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各项离子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剖面溶盐组成变化曲线和易溶盐指标变化曲线。根据溶盐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岩心纹层纪年得到纹层年代,将安固里淖8507aBP以来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507~7600aBP,湖水化学类型Na+-Cl-型,盐度较高;7600~4724aBP,湖水化学类型Na+-Cl--SO42-型,盐度最高;4724~3057aBP,湖水化学类型Na+-Cl-型;3057~574aBP,湖水化学类型Na+-CO32--HCO3-型,盐度较低;574aBP以来,湖水化学类型Na+-Cl-型,盐度较低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同岩心粒度分析结果相比较,溶盐变化曲线转折早于粒度变化曲线,反映溶盐沉积气候变化反应比粒度特征更敏感,是一个较好反映气候变化替代性指标,有待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全新世 易溶盐 沉积 环境变化 安固里淖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等。按照地震沉积物改造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和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和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和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和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 简介: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长城纪大部分时期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元月出版《2006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古地理学报》2000~2004年5年,共刊出文章235篇,被引频次401次,影响因子1.706。被引10次以上(不包括10次)文章有14篇,5~10次文章有56篇。把此书中地球科学类地质学类部分期刊五年被引频次五年影响因子前30名排序如下

  • 标签: 中国期刊 前排序 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