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埋藏式心律(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是具有体内自动功能的植入性器械,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s内释放电极,成功率几乎为100﹪,这种装置可以对自发性室颤作出有效的反应,感知危及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对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有症状的持续性室速或者室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恶化经复苏幸存的患者,ICD在提高生存率上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ICD的治疗。现将我院心内科实施的一例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心源性晕厥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室性心动过伴心源性晕厥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平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对6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胺碘酮者25例,心律者40例,回顾性分析律情况。结果心律平与胺碘酮2组的成功率分别是100%、96%,无显著性差异(χ2值=26.0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5%、8%,无显著性差异(χ2值=3.14,P>0.05);时间分别是11.6±8.1分、26.2±15.4分,有显著性差异(t=5.00,P<0.01)。结论2种药物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效果相当,而心律平所需时间短。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律平 乙胺碘呋酮
  • 简介: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验证顿服600mg心律近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期(2h<持续时间<7d)发生房颤的患者60例,无禁忌症,随机分为2组;口服组给予心律平片600mg顿服;静脉组给予心律平针剂70mg静推,无效后30min重复该剂量给药。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监护心电及房颤情况。结果口服组30例,1h2例(6.7%),3h16例(53.3%),8h23例(76.7%);静脉组30例,1h7例(23.3%),3h13例(43.3%),8h22例(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静脉组1例后一过性严重窦缓,1例发生一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顿服心律平片与静脉推注心律平针剂近期房颤疗效相同,但大剂量口服用药比大剂量静脉用药更安全。

  • 标签: 心律平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准确、及时有效进行心脏电。方法经过心脏电前、中配合、后护理配合配合。结果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为抢救患者增取时间和条件,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护理配合 除颤仪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56例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56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随访1-27个月,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起搏功能测试正常,无误感知,误放电现象。结论通过56例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应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需加强心电检测,预防伤口感染,指导患者活动,并进行定期的随访指导,优化起搏参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力衰竭 起搏器 除颤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保障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Impulse7000DP型分析仪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并分析,检测项目包括释放能量、充电时间、同步延迟时间和心率示值误差等。结果:近两年对82台次的监护仪开展质量控制检测,其释放能量、充电时间、同步延迟时间以及心率示值误差等指标合格率为100%,同时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对策。结论:开展质量控制检测是保障监护仪临床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内容,探索监护仪的区域质量控制管理方案将推动区域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发展。

  • 标签: 除颤监护仪 除颤器分析仪 质量控制 计量特性
  • 简介:目的:构建除仪电池智能化检测系统,以提高仪电池检测效率,保障临床治疗使用效果。方法:分析仪电池检测需求情况,采用自动化程序控制、数据库管理以及高精度信号采集等方法,设计仪电池智能化检测系统。结果:智能化检测系统实现了仪电池检测过程中参数设置采集、计划制订及报告管理等功能,在仪电池管理上实现了流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了检测的自动化水平。结论:设计开发的仪电池检测系统,能够规范医院仪电池管理,提升医院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 标签: 检测 除颤仪 质量控制 管理系统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有证据支持心室纤(VF)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它的生存率和时间的重要关系为,随着的延迟,其生存率以分钟为单位递减。已经量化了大量时间和生存率的关系。仪是技术实施的载体,它的功效和对人体的损害直接影响的效果,我中心采用的美国ZOLL仪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其先进性和更好的效果。

  • 标签: 院前急救 ZOLL除颤仪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中心律失常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8.01~2020.02期间接受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患者 40例,所有患者给予规范及全面护理。结果: 40例患者于植入术中出现各类心律失常共计 11例,通过相应护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对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患者而言,采取规范及全面护理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手术并发症,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进行心律失常的防治,亦对手术效果有进一步的保障。

  • 标签: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护理要点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诊快速型心失常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的70例快速型心失常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35例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研究组(35例)联合胺碘酮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未见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快速型心失常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极为确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还不会增加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 标签: 急诊 快速型心律失常 胺碘酮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6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及早使用电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标签: 心肺复苏 除颤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快速型心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通过55例小儿快速型心失常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西地兰、心律平、利多卡因、乙胺碘肤酮等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验证直流同步电复律的治疗作用。结果洋地黄对于婴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达70﹪以上,心律平对于1岁以上患儿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85.1﹪,洋地黄与心律平或利多卡因联用治疗快速型心失常效果较好,直流同步电复律对以上药物无效的心律失常仍然有较好的疗效。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根据其年龄、病因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决定了治疗效果。洋地黄与心律平或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失常是安全有效地。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用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心律失常 治疗 小儿 快速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纤患者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心房纤患者中抽选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抗心律不齐治疗和抗血栓药物治疗。记录患者的率时间、律成功率。之后随访1-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记录下治疗前及初次随访时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患者的率时间为(44.14±26.83)h,律成功率为69.35%。随访半年,复发率为16.13%。初次随访时,患者的LVEF、联律周期明显高于治疗前,LA、LV、静息心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纤患者采用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稳定心律,降低心率,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标签: 心房纤颤 抗心律不齐 抗血栓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电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20年7月急救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心搏骤停到接受电、气管插管治疗时间分5组。A组为5min,B组为5-10min,C组为10-15min,D组为15-20min,E组为20—30min。对比各组患者的SpO2、MAP、心脏复苏与复苏成功结果。结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