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可靠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案。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临床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共计62例。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观察两组实施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以及临床护理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输血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本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输血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甲组患者的Hb、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甲组显著低于乙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4153,P=0.0200)。结论成分输血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可靠选择之一。

  • 标签: 成分输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疗效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时使用常规输血或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市医疗机构接收的需进行输血的患者9082例设为研究组,以及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市医疗机构接受常规输血的患者9000例作为参照组,研究组使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参照组使用常规输血,比较两组出现发热、皮疹、过敏以及胸闷等总不良反应率,并比较输血前后的发热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参照组,输血后的研究组的发热情况比参照组明显降低,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输血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发热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输血护理环节细化管理提高护士输血质量的成效。方法挑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输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观察组执行细化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送检质量、存储质量、输血质量、记录质量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血护理环节应用细化管理,可以提升输血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输血护理 细化管理 输血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并与常规输血技术进行对比,为今后的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7年1月-2018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需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1920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盐水介质法和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输血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后相合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提高(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在输血交叉配血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对不规则抗体进行快速检测,为临床输血工作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 交叉配血 安全性 盐水介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式及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方式,分析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进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以是否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为依据展开分组,61例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前),59例实施了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后),统计、观察其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结果控制后,有1例写错血型,4例输血未核对,而控制前有8例写错血型,13例输血未核对,5例未实施二人查对,1例采错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有6例严重过敏,而控制前有9例血液污染,4例急性溶血反应,18例严重过敏及1例急性肺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患者凝血酶原(12.10±1.30)s,纤维蛋白原(2.67±0.78)g/L,控制前,凝血酶原(10.08±0.34)s,纤维蛋白原(1.88±1.0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及输血安全进行控制能有效控制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减少输血及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不到位及控制力度不够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凝血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患者的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情况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20567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患者的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统计并分析血型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及分布规律。结果本组患者中,105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0.51%,其中男女分别为29例与76例;78例有输血和(或)妊娠史;27例无输血和(或)妊娠史。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95例为同种特异性抗体(包括Rh系统60例,MNS系统17例,P系统13例,Lewis系统5例),10例为非特异性抗体(包括7例自身抗体、3例冷抗体)。结论通过对输血患者的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情况进行检测与鉴别,可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充分保障。

  • 标签: 临床输血患者 红细胞 血型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疾病输血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2-2019.3收治血液疾病患儿76例纳入,随机分组,风险管理组(38例施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与传统组(38例施传统护理),对照护理效果。结果风险管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儿护理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小儿血液疾病输血护理中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小儿血液疾病 输血护理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冯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攀枝花市中心血站四川攀枝花617067)【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07-02无偿献血,是举手之劳的善举,更是生命的礼物。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更是爱的传递。为增加血站工作透明度,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解除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误解,本文探讨的是献血者采集的全血被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血液成分。献血后的你知道自己的血液被分离成哪些成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科普一下吧!1血液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血液采集采用密闭系统的一次性多联袋采血袋,主袋内装有保养液,主要目的是防止采集后的血液凝集并维持血液内各种组分活性和生理功能。目前血站大部分用的是可以保存35天的保养液,其中包括有枸橼酸、枸橼酸钠、磷酸二氢钠、葡萄糖、腺嘌呤。采集血液时需要边采集边混匀,避免血液与保养液不能充分混匀而造成血液凝集。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原料全血应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要求,原料全血的采集时间200mL>5分钟,300mL>7分钟或400mL>10分钟,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原料全血的采集时间200mL>7分钟,300mL>10分钟或400mL>13分钟,不可用于制备新鲜冰冻血浆。为保证血液成分的质量,采集后用于制备红细胞及血浆类的原料全血必须保存在4℃±2℃的冰箱中,运输温度应维持在2℃~10℃,运输全程实施冷链监控,若用于制备浓缩血小板类的原料全血于采集后6h内置于室温保存和运输或采集后24小时内置于20℃~24℃保存和运输。2血液的离心、分离血液中的成分根据不同的血比重从上到下可分为血浆(1.025~1.030)、血小板(1.030~1.060)、粒细胞(1.080~1.095)、淋巴细胞(1.050~1.078)、红细胞(1.090~1.111),通过适宜的血液离心技术,根据不同的血液产品特性设置离心转速、时间及温度等,将血液成分分层,离心温度分两种,一种是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另一种是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可以将不同的成分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提取,分离制备得到较纯、较浓缩的单一血液成分。3常见血液品种3.1红细胞类成分: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及辐照红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实施不同炮制方法对糖类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方法择1800g黄芪,分为六等份,每份300g,一份为对照,不实施炮制,另五份分别采取炒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米黄芪、蜜黄芪进行黄芪炮制,分析总结不同炮制方法下各组黄芪中糖类、黄酮类成分状况。结果不同炮制方法各组黄芪中糖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黄芪不同炮制方法对糖类及黄酮类成分影响较大,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方法炮制。

  • 标签: 黄芪 炮制 糖类 黄酮类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方法择选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血型实验室中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包括出现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情况;分别对比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包括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以3例(占全部的5.00%)不合格的例数(包括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较对照组总不合格例数(13例,占全部的21.67%)显著较少,对比差异显著(χ2=6.39,P<0.05);通过对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安全事故(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的总发生率为2例(占全部的3.3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9例(占全部的15.00%),对比差异显著(χ2=6.51,P<0.05)。结论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作者: 周凤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东明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山东菏泽 2745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手术前以及输血前对患者开展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手术以及输血治疗的患者中的1034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全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全体患者中存在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情况。结果:全体患者中各类血清阳性患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分别为12.09%、1.64%、0.58%、0.29%。结论:临床上在患者接受手术或者输血前实施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相关感染性疾病,有利于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避免可能的医疗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