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对化学药品由口服给药方式改为注射后的非临床安全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抽取110例在我院就诊期间将口服用药改为静脉用药的临床患者病例,对其在用药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相关的非临床安全性因素进行总结。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给途径发生改变后可以导致活性物质发生改变、制剂相关改变、暴露程度发生改变,对给途径改变后的非临床安全性进行评价的项目应该包括药理学试验、毒性试验、致癌性试验。结论对化学药品由口服给药方式改为注射后的非临床安全性因素和对非临床安全性进行评价的主要途径进行充分了解,可以保证今后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给途径,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保证的同时使其非临床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化学药 口服 注射 非临床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连续与间歇注射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耐药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前者给予阿奇霉素连续给治疗,后者给予间歇注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耐药性与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研究组有高达92.00%的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耐药性上,对照组耐药率高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奇霉素连续治疗支原体肺炎,间歇注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耐药性上,连续给易产生耐药性,为此,在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采用阿奇霉素间歇注射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阿奇霉素 连续 间歇 支原体肺炎
  • 简介:目的:分析分别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行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7月7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盐酸氨溴索以静脉注射方式给,实验组3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盐酸氨溴索以雾化吸入方式给。结果:参与本次研究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咳嗽、喘息等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参与本次研究之后,以雾化方式给的实验组临床治疗效率显著优于以静脉注射的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在使用雾化方式给后,药物的剂量得到了更精准的控制,患者的咳嗽、喘息等临床表现也明显好转。说明以雾化方式给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给药 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给药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的不同效果。方法选取二零一八年四月至二零一九年四月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数字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注射组(20例)和雾化组(20例),注射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进行静脉注射,雾化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采取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的咳嗽(咳痰)、哮鸣音、喘息的缓解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同方法治疗的疗效总有效率。结果患者支气管炎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雾化组各项数据明显优异于注射组,P<0.05;两组患者疗效总有效对比,雾化组明显优异于注射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并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盐酸氨溴索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雾化吸入比静脉注射更为有效,而且有着比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静脉注射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 有效率
  • 简介:摘要胰岛素皮下注射是多年来一直延用的给药方法。由于胰岛素是一种典型的蛋白质激素,口服给将受到消化道内各种蛋白酶的作用而使之分解失活,并且还有第首过效应,对于1型糖尿病人来讲,需要每天几次的皮下注射,造成许多不便,不良反应也较多?。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非注射途径给的可操作性。

  • 标签: 胰岛素 非注射途径给药 口服 吸入 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 简介:目的:对一款新型微量注泵的流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通过与微量注射泵的对比分析,研究其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使用专业的Fluke输液设备分析仪以及指定的输液管路对某品牌注泵和注射泵的流速精度和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从注泵和注射泵流速误差比较中发现,流速为1ml/h时,注泵流速误差范围较注射泵偏大;流速为25ml/h和50ml/h时,两者流速误差基本相当;注泵的流速随着检测时间趋向于稳定,流速稳定后,检测时间越长,总体误差越小;在第15min时,检测数据符合国家相关检测标准。结论:该微量注泵结合了输液泵和注射泵的特点,稳定性和准确性均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能够满足临床科室的应用需求。

  • 标签: 注药泵 注射泵 流速精度 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静脉给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这段时期内来我院就诊的采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静脉给治疗的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原因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以血管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静脉给的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标签: 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经胃肠给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腹泻患儿325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口服或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在用药三天的临床改善情况,对比其有效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上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口服或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 胃肠给药 婴幼儿秋季腹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谱抗菌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窄谱抗菌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广谱抗菌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第10天时临床效果、CHE水平及异常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异常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谱抗菌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窄谱抗菌药 双黄连注射液 老年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和硬膜外给麻醉在对剖宫产产妇术中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式分娩产妇36例,其中18例产妇术中静脉注射0.5mg/kg氯胺酮,作为对照组,18例产妇术中硬膜外注入0.5mg/kg氯胺酮,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术中疼痛程度、镇静程度、术中生命体征和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Ramsay镇静评分、术中心率、SBP、DBP、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硬膜外给麻醉可有效提高剖宫产术中的镇痛效果,且对产妇术中生命体征和新生儿健康状况无明显不良影响,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氯胺酮 小剂量 硬膜外给药 静脉注射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评估合理用药咨询事管理模式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提升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开展合理用药咨询事管理模式,1组:抽取2021年1月--12月间医院处方信息管理系统中含中药注射剂处方600份(未实施管理措施);2组:抽取2022年1月—12月间医院处方信息管理系统中含中药注射剂处方600份(实施管理措施),对管理前后含中药注射剂处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比对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率及处方合格率的差异性。结果:2组采用管理策略更具可实施性,相关数据指标较另一组显优,P小于0.05标准,故有可比性。结论:研究证实,若要提升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效果,需将合理用药咨询事管理模式应用其中,即能够有效减少临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事件,还可将用药不良事件、用药纠纷事件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范围,以保障患者诊疗安全的同时,提高诊疗及预后质量,值得提倡与推广。

  • 标签: 合理用药咨询 药事管理模式 中药注射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标和治本的分类。方法通过总结治标和治本的分类,引导医生、药师、患者多用治本,少用治标。结果明确治标和治本的分类。结论药物大部分是治本,治标要相对少一些。而一些中药则以治本为主,表本兼治。

  • 标签: 治标药 治本药 标本兼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中控制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给间隔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11日至2017年2月20日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常规临床处理(对照组),另一组予以给间隔控制干预。观察两组用药合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给间隔合理概率为96.77%,相比对照组的87.10%明显更高,P值小于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6.45%,较对照组数据(20.97%)而言明显更低,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合理控制给间隔,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合理用药 给药间隔 门诊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止血的配伍分析。方法:临床上分别选择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基于25 ℃、37℃条件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同共4种止血药物配伍情况,以及8 h 内莫西沙星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混合液pH值及外观变化实施观察。结果:在8h时间中配伍液是透明的、浅黄色液体,无沉淀、气泡生成,无颜色转变。配伍液的 pH 值从 0~ 8 h无显著变化。针对于莫西沙星的含量,于定波长处测定,结果显示其含量在配伍后8 h 内无显著变化。在测定含量时,经紫外扫描各配伍液,结果显示在8h时间中,吸收曲线无显著变化,也没有新吸收峰出现。结论:经同4种止血配伍后8h中,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含量与混合液性质较为稳定,但是仍需进一步探究4种止血含量是否有影响。

  • 标签: 止血药 莫西沙星 配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止血的配伍分析。方法:临床上分别选择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基于25 ℃、37℃条件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同共4种止血药物配伍情况,以及8 h 内莫西沙星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混合液pH值及外观变化实施观察。结果:在8h时间中配伍液是透明的、浅黄色液体,无沉淀、气泡生成,无颜色转变。配伍液的 pH 值从 0~ 8 h无显著变化。针对于莫西沙星的含量,于定波长处测定,结果显示其含量在配伍后8 h 内无显著变化。在测定含量时,经紫外扫描各配伍液,结果显示在8h时间中,吸收曲线无显著变化,也没有新吸收峰出现。结论:经同4种止血配伍后8h中,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含量与混合液性质较为稳定,但是仍需进一步探究4种止血含量是否有影响。

  • 标签: 止血药 莫西沙星 配伍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回购性分析某院住院医嘱应用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中药注射液的点评思路,以促进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方法:抽取2023年5月某院医嘱处方中涉及的中药注射液的处方共张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共抽取154份,其中不合理处方3张,占1.95%.不合理处方主要涉及为临床诊断不完整、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用药、适应证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给途径不适宜.对于发现的疑义处方,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中药注射液与西药联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两两合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重复用药的合理性等.结论:中药注射液的处方点评工作可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同时需加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相关知识培训,最终更好地促进中药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静脉麻醉代学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对这些药物的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对改进给药方法、提高药物作用和加速术后恢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