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佝偻病患儿代谢生化标志进行检测,研究佝偻病患儿的代谢情况。方法对91例佝偻病患儿与29例健康患儿应用ELISA法检测代谢生化标志,并根据患儿病情将佝偻病患儿分为严重组与轻度组。结果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碱性磷酸酶、钙素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严重组患儿的脱氧吡啶啉、碱性磷酸酶、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佝偻病患儿的钙素与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骨细胞功能活跃,脱氧吡啶啉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的吸收功能较高,这三项指标与佝偻病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

  • 标签: 佝偻病 生化标志物 骨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脱氧吡啶啉 5-羟维生素D3
  • 简介:摘要正常成熟骨骼代谢主要是以重建的形式,即吸收和形成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而该过程中的吸收和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转换加速是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活动耦联的中断伴随转换加速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丢失率和骨折风险相关,这对于高风险患者的确定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关注转换生化标志在药物功效的临床试验和量测量的补充这两方面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运用生化标志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的临床监测。虽然生化标志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性,但已其无创性、易重复性和及时性的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 标签: 骨形成标志物 骨吸收标志物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检测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肿瘤标志生化指标对病情变化的指导意义,为临床上对肝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8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岩藻糖苷酶(AFU)、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进行检测。结果各型肝病患者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各型肝病患者肿瘤标志生化指标的变化不同程度反映了肝脏的受损情况,对各型肝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生化指标 肝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血液生化标志的临床研究近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7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型利钠肽(BNP)、血清肌酐(SCr)、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sC)及肌钙蛋白I/T等生化标志在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结果入院时与心衰后24h患者的血CysC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也在诊断、治疗及判断急性心力衰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论BNP、NT-proBNP、CysC及I/T均属于评价急性心力衰竭的敏感、可靠及快速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清肌酐 胱抑素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心肌损伤生化标志检验的临床价值与意义,希望能为未来临床干预提供资料支持。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年 1月 -10月间收治的 74例心肌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一时间的健康体检者 74例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心肌损伤生化标志情况。结果:比较后发现,心肌损伤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 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同型半胱氨酸、 B型利钠肽等指标显著远高于健康体检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同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心肌肌钙蛋白 I的灵敏度为 100%( 74/74)、肌红蛋白灵敏度为 83.78%( 62/74)、肌酸激酶同工酶灵敏度为 91.89%( 68/74)、血同型半胱氨酸 86.48%( 64/74)、 B型利钠肽为 100%( 74/74)。结论:心肌肌钙蛋白 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同型半胱氨酸、 B型利钠肽五种心机损伤指标能够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依据,在临床干预阶段应该关注患者上述生化指标变化,并将其作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标准,争取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肌损伤 生化指标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36例肿瘤标志检测在临床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含量。结果男性肿瘤标志四项检测显示胎甲球蛋白(AFP)存在明显差异,癌胚抗原(CEA)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癌增高最为明显。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a-L-岩藻糖苷酶(AFU)、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各种肿瘤结果见表-1。结论不论男女联合检测阳性对肿瘤预测价值要高于单项检测,尤其年龄段的不同对诊断更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化学发光法 早期诊断
  • 作者: 周凤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资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资阳641300)【中图分类号】R4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3-01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多由心脏缺血所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心绞痛和心肌炎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当心肌细胞损伤时,可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的特异性物质,检测其在血中浓度的变化可反映心肌损伤及其程度,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是目前临床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的灵敏指标。目前临床上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和心肌蛋白。1心肌酶谱1.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叫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均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的10倍,溶血会使其测定结果偏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血清AST水平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大概持续5天到1周,随后会降低。由于其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敏感性也不高,其单纯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出现在血中,48-72小时达峰值,LD的半衰期为57-170小时,7-12天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