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棕色田鼠G、C核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描述了G显特征.所研究的10只个体的第一对常染色体(No.1)存在3种多态类型,即(1)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2)只存在一条中部着粒丝染色体;(3)无中部着粒丝染色体.这是由罗伯逊易位引起的,本文并对此作了讨论,认为棕色田鼠的核型进化趋势以第一对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断裂的可能性更大.本文还以G、C核型为依据,证实了雌雄X性染色体存在着多态现象:一条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一条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标签: 棕色田鼠 染色体多态 G、C带核型 罗伯逊易位
  • 简介:选择Navier-Stokes方程作为颅内动脉瘤三维重建模型的不可压缩血液流动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模型进行牛顿(non-Newtonianfluid)模型的定常流的数值模拟。计算3个心跳脉动周期的数值,认为第三个心跳脉动周期为稳定周期并选择第三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稳定周期内不同时刻血液动力学特性参数分布情况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的影响。并将此结果与牛顿(Newtonianfluid)血液模型的流线、壁面剪切力、壁面压力分布特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牛顿流体血液模型比牛顿血液模型更有可信度,比较符合真实血液的流动特性,在血液流动的心跳脉动周期内,牛顿流体的(速度、压力、壁面剪切力等)分布更加平滑。过高的壁面剪切力会直接造成动脉瘤区域处破裂,过低的壁面剪切力会使血液的营养成为和代谢物遗留在血管区域导致血液粥样化的形成。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流体力学 非牛顿血液模型 数值模拟 心跳脉动周期 壁面剪切力
  • 简介:本文对20例急性透壁心肌梗塞病人的高频心电图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高频切迹较正常明显增多,且主要集中于QRS波群的起始部。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急性非透壁心肌梗塞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最早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但近年来它的治疗范畴已扩大至整个危重病医学领域,成为危重肾脏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综述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的应用.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非肾脏适应症 适应症 危重病
  • 简介:探讨氩氦刀综合治疗III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为46例Ⅲ期小细胞肺癌,肺癌原发灶行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术后NP方案化疗2周期,同时常规放疗.结果表明,近期疗效:CR35%,PR43%,有效率78%;相关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微创,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氩氦刀技术用于治疗肺癌,近期效果确切,患者耐受良好.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氩氦刀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切开借助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环扎辅助和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实践经验。方法有限切开用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环扎做为辅助和锁髓内钉中心性低占位性固定治疗37例胫骨多段骨折。结果随访9~18个月,平均随访12.67个月,骨折在11~48周愈合,平均愈合时问为16.27周,按Johner功能评价标准,优33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94.60%,1例延迟愈合,2例软组织感染骨外露。结论锁髓内钉复合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行环扎治疗胫骨多段骨折,能显著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大大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且创伤小,操作简便。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自制导丝器 带锁髓内钉
  • 简介:目的介绍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在尺桡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自2004年6月-2008年2月利用Foresight前臂髓内钉治疗22例尺桡骨骨折,其中新鲜骨折12例,骨不连10例。新鲜骨折24小时内采用闭合复位穿钉技术;骨不连的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骨折均采用静力锁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部22例病人都得到随访,新鲜骨折平均随访月7.2月(6~11月),平均愈合时间3.6月。骨不连的平均随访13月(8-16月)平均愈合时间9.6月。前臂旋转及肘碗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可以为骨折提供良好、稳定的愈合环境,尤其对于骨不连的病人。

  • 标签: 尺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 简介:全文报告了30例安置同一公司生产的心脏起搏器患者,12例使用药囊电极,18例使用药囊电极。术中及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其起搏阈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术中测得的两种电极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测定结果发现药囊电极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药囊电极的起搏阈值,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

  • 标签: 起搏阈值 药囊电极 非药囊电极
  • 简介:目的报告股外侧肌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股外侧肌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6例(男5,女1)。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8岁)。粗隆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cm×2cm-8cm×4cm。股外侧肌蒂肌瓣转移至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区,在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例肌瓣发生小片植皮坏死,经3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慢性骨髓炎没有复发。髋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优5例,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

  • 标签: 骨髓炎 股外侧肌 带蒂肌瓣 大粗隆
  • 简介:目的观察锁髓内钉小切口辅助复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男28例,女7例,均静力交锁髓内钉固定,通过折端2~4cm的小切口,以手指或器械引导辅助复位。观察骨折复位程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肢体功能,术后并症等指标。结果未出现旋转畸形,有三例〈2cm的短缩,所有病例均取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5±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无深部感染,所有患都均取得良好肢体功能,随访10~2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参照Karlstr?m等标准,优32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锁髓内钉小切口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行的方法,小切口对骨折端生物学干扰小,它具有骨折愈合率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肢体功能好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股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有限切开
  • 简介:目的 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方法 应用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为6例患者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插入导管。结果 共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5例X光摄片证实,导管前端位于第二肋间,最高血流量可达350ml以上。测定瘘管再循环量为4.1%~19.7%,平均9.3%。结论 应用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血流量高,并发症少。

  • 标签: 锁骨下静脉 血液透析 双腔导管 留置导管 血流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筛选ATP结合盒E1(ABCE1)基因的相关调节miRNA,为诊治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9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ABCE1基因上游的miR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非小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筛选出目的miRNA。结果生物信息软件预测7个最有可能调节ABCE1基因的miRNA,分别为miR-29a/b/c、miR-135a/b、miR-203及miR-141;其中miR-29a/b/c、miR-135a、miR-203的表达在癌组织内较癌旁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miR-135a、miR-29c差异最为明显,与之对应ABCE1在相同的肺癌组织内表达上调(P〈0.05);仅miR-135a与ABCE1在上述肺癌患者内表达呈现负性相关(r=-0.665,P=0.001)。结论在小细胞肺癌内,很有可能是miR-135a负性调节ABCE1基因,两者结合可能成为诊治肺癌的新靶点。

  • 标签: ATP结合盒E1(ABCE1) 非小细胞肺癌 MIRNA miR-135a
  • 简介:应用Navier-Stokes方程和质量连续原理对具有锥度角的动脉血管中非定常状态下的血液发展流动建立了一组数学模型,采用贝塞尔函数方法进行了解析求解,获得了定常状态下的动脉血液发展流动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公式.并与定常状态下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发展流动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定常状态下动脉血液发展流动的压力分布和定常状态下的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发展流动的压力分布差别很大.

  • 标签: 血液 动脉血管 发展流动 动脉血流 锥度角 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预构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2015年9月,采用预构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57岁,平均35岁;桡骨8例,尺骨4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愈合率100%,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90%以上。结论采用预构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操作简单,为移植骨提供了有效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增强抗感染能力,为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预构骨瓣 骨缺损 骨移植 尺骨骨折 桡骨骨折 骨间背动脉
  • 简介:目的改良设计股骨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的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应用获得专利的带有限深套管的髓内钉钉尾扩孔器,所有21例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缩短至45~55min,平均为48min。随访5~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6个月。无一例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发生因钉尾扩孔不理想及髓内钉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术中医源性骨折、髓内钉钉插入困难、术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新型股骨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装置的改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交锁髓内钉 髓内钉 扩孔器 实用新型专利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0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离子型对比剂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100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mL)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200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剂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vsC。结果低剂量组中。Scr仅在对比剂应用后48h升高,而CysC仅在对比剂应用后24h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vs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剂应用72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mL)和高剂量(〉200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非离子型对比剂 对比剂肾病 肾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比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固定系统固定髌骨横形骨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基于膝关节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Patran及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双螺栓与克氏针张力固定髌骨横形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N,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螺栓系统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螺栓与螺母相对最大位移为0.02396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47.57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57.40MPa,螺栓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119.9MPa;克氏针张力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克氏针相对最大位移为0.01338mm,钢丝相对最大位移为0.00857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26.24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71.34MPa,克氏针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63.1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272.2MPa。螺栓及克氏针张力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结论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固定系统均能够用于髌骨横形骨折的治疗,螺栓固定的骨折端加压力更强,应力更为分散,克氏针张力系统钢丝应力更为集中。

  • 标签: 螺栓 克氏针张力带 髌骨横形骨折 有限元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使用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锁骨近端骨折按Edinburg分型:1A1型1例,1A2型5例,1B1型5例,1B2型2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11个月。1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根据Rockwood评分,优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为76.9﹪。结论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 内固定 锁骨近端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后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后PS增加(P<0.05)。化学治疗前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后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及生存率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和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后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危险因素 缓解率 早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