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指尖和静脉血糖检测中应用即时检验(PoCT)血糖仪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共49例,抽取指尖和静脉进行PoCT血糖检测,同时选择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葡萄糖的水平,对两个部位的血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标本血糖测定值明显低于指尖标本,生化分析仪血糖测定值明显低于静脉标本,指尖血糖测定值明显高于生化分析仪,差异显著(P<0.05)。指尖标本偏倚程度小于静脉,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PoCT血糖仪对指尖和静脉标本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较准确,且指尖标本检测结果偏移度小更符合实际。

  • 标签: 静脉全血血糖 指尖血 即时检验血糖仪 偏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和静脉的血糖检验结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检测,实验组采用指尖采血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血糖检测指标为(9.92±5.04)mmol/L,对照组血糖检测指标为(9.42±4.37)mmol/L,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偏倚率为-1.5%,对照组偏倚率为-13.9%,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和静脉检测血糖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指标更符合要求,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即时检验血糖仪 指尖 静脉全血 血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末梢预稀释模式、模式以及静脉检测血常规地应用效果予以分析比较,为其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180例体检者,并将其根据检方式平均分为3组,A组体检者采取末梢稀释模式进行检测,B组体检者采取模式进行检测,C组体检者采取静脉进行检测,对三组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BC、PLT、WBC以及HB比较,末梢预稀释与静脉相比差异明显,末梢模式与预稀释模式相比差异明显。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采取末梢进行血检,其检测结果易受到的影响,静脉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多次重复检测,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 标签: 末梢血预稀释 全血模式 静脉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复发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桨DDTF-PCA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48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cy、桨DDTF-PCA水平。结果初发组Hcy14.9±3.8μmol/l,DD0.6±0.2mg/l,TF-PCA51.1±11.6△s;复发组Hcy25.1±5.7μmol/l,DD1.1±0.3mg/l,TF-PCA70.2±16.3△s;初发组血清Hcy、血浆DD、TF-PCA均显著低于复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桨DDTF-PCA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这提示血清Hcy、血浆DD、TF-PCA参与了脑梗死的复发,而血清Hcy、血浆DD、TF-PCA均为可干预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通过干预上述指标,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 标签: 复发脑梗死 初发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组织因子促凝活性
  • 简介:摘要针对PDCA循环管理方法,探讨其在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前景,有利于规范成分制备流程,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安全,促进血站发展。

  • 标签: PDCA循环 成分血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静脉指尖测量血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8例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分别采集静脉和指尖,用生化分析仪和POCT血糖仪检测血糖,观察测定结果。结果生化分析仪与标本PCOT血糖仪两部位检测结果比对均为负偏倚,均未大于20%。指尖血糖平均偏倚程度比静脉血糖偏倚高(P<0.05)。结论即时检验血糖仪血样无论是静脉还是指尖均可采用,但后者血样的血糖监测结果与血浆葡萄糖更接近。

  • 标签: 指尖血 静脉全血 即时检验血糖仪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患者物理各项生化指标分析高血压与高尿酸症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尿酸症合并高血压与其它代谢综合征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内分泌科的高血压病患者、高尿酸症患者、高尿酸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组各50例。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并测定尿酸、血糖、胆固醇的水平,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统计相关数据并比较各组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与正常组比较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尿酸、血糖、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即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高尿酸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尿酸、血糖、胆固醇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高尿酸症组尿酸含量与患者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高尿酸症与高血压水平有关,即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尿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同时高尿酸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胆固醇等代谢相关物质含量均高于单纯高血压、高尿酸症患者,说明高尿酸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易于诱发其它代谢综合征,且BMI越高患者病症越严重。

  • 标签: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 BMI 尿酸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成分无偿献血的血源招募途径、方法和技巧,供同行参考;方法采取多渠道动员招募,广泛宣传,自身带头,加强服务等方法;结果通过这种招募策略,我们实现了无偿成分献血100%满足了临床用血的需求;结论运用这些方法招募血源十分有效,值得借鉴推广。

  • 标签: 军队血站 成分献血 招募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诸城市儿童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含量情况。方法采集儿童手指末梢,使用北京博晖BH5100S1多元素分析仪检测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的含量,把这些儿童按年龄分为0~1岁、>1~3岁、>3~5岁、>5~10岁4个年龄组。并分析微量元素水平与儿童年龄的关系。结果不同的年龄组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其中缺锌者占47.4%,缺铁者占44.8%,缺钙者占9.8%,缺铜者占8.7%,缺镁者占0.9%。0~1岁组缺锌和铁者明显高于其他组,>5~10岁组缺钙明显。结论诸城市儿童末梢微量元素缺乏情况普遍存在,提示我们要重视儿童的健康体检,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做到科学合理饮食。

  • 标签: 儿童 微量元素 末梢全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与钠、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观察组)、单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阳性对照组)体检组(阴性对照组)各80例,检测钠、血糖,观察检测钠、血糖与惊厥发作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儿童钠、锌电解质减低,血糖水平增高,分别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发作与钠降低、锌降低血糖的异常变化存在一定关联,血清钠降低、血清锌降低高血糖可能是热性惊厥的诱发因素,甚至可能是引起热性惊厥的直接原因之一。

  • 标签: 热性惊厥 血钠 血锌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成分的合理使用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随机组与计划组,随机组依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发,计划组由输血科参与制订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输血后3h计划组与随机组比较,PLT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随机组,PT、APTT则比随机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以及单采血小板的联合应用合理配比能有效的改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凝血障碍,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救治率。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输血治疗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预后情况的呼吸衰竭患者乳酸浓度氧分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12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预后分组,治愈组26例,好转组48例,未愈组30例,死亡组16例,对各组患者乳酸浓度血气分压(PAO2)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愈组与好转组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愈组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愈组和死亡组乳酸浓度数据较治愈组和好转组均有显明提高,PaO2水平均明显降低,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乳酸浓度与PaO2水平可用于评价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乳酸浓度越高,PaO2水平越低,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 标签: 血乳酸浓度 血氧分压 呼吸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危急值标本的护理质控的方法以及质控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所有患者展开调查,分析危急值标本的采集以及送检过程中发生标本的溶血、标本的稀释、抗凝血凝固、标本成分的变化、在患者进食后进行采集血液等问题,找出原因,并对这两个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质控,比较护理质控前后危急值标本的错误率。结果在进行护理质控前,危急值标本送检1864例,其中错误的有24例,错误率为1.2%,护理质控后,危急值标本送检2130例,其中错误的有6例,错误率为0.2%,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急值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过程进行质控,可以降低危急值标本的错误率,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 标签: 危急值 血标本 护理质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与静脉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与静脉,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与末梢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与静脉,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与静脉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的稳定性低于静脉,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进行检查。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规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影响综合ICU患者培养标本送检环节质量的原因存在问题,制定并实施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经过半年的实施后评价效果。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培养标本不规范送检情况显著减少,与实施干预措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率较前提高,污染菌检出率下降,结果更加准确。结论通过规范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的操作规程,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正确掌握采集技术和流程,能有效提高培养标本送检质量

  • 标签: 血培养标本 质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ICU标本易发生溶血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对2011年1~12月NICU采集的218例溶血标本,进行逐个患儿原因调查。结果NICU标本易发生溶血与护士穿刺技术欠缺,采血方法不当,患儿自身因素,运送标本时剧烈震荡,分离血清时离心速度过快所致。其中与护士的采血方法不当,穿刺技术欠缺最为密切。结论要减少NICU标本溶血的发生,护士要正确选择采血方法,熟练掌握穿剌技术,提高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才能使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以协助诊断。

  • 标签: NICU 血标本 溶血原因 对策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基丙二酸症(methylmalonicacidemia,,MMA)并同型半胱氨酸症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基因检测特点。方法对诊断MMA并同型半胱氨酸症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及其基因特点。结果MMA并同型半胱氨酸症23例患者多于1个月~1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哺乳差18例,运动智力发育落后18例、惊厥8例、血液系统异常14例,头颅影像的异常改变(其中18例患者行头颅影像检查,均有脑损害改变)。基因检测结果均存在MMACHC基因突变,1例仅检测到多态性,2例各检测到1个突变,20例检测到2个突变,其中5例为纯合突变,15例为杂合突变,共检测出种13种突变,主要包括c.609G>A突变16次(突变频率34.7%)、c.658-660delAAG突变7次等。结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症临床表现复杂,以神经系统脑损伤最为显著。基因分析提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症患儿的部分基因突变谱,证实了c.609G>A为热点突变,此为今后患儿基因突变检测遗传咨询奠定基础。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诊断 治疗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患儿体内β2微球蛋白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5~9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胆红素症新生儿为试验组,以4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β2微球蛋白、肌酐、尿素氮以及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新生儿的肌酐、尿素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胆红素、β2微球蛋白差异均显著(P<0.05);重度高胆血红素新生儿的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中度、轻度高胆血红素新生儿的β2微球蛋白(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血红素症患儿的β2微球蛋白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增高而增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应避免给予高胆血红素症新生儿使用肾毒性药物,以免加重肾脏损害。

  • 标签: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血&beta 2微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