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输液后局部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0月骨科病房690例应用静脉留置输液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局部静脉炎42例。结果本组资料局部静脉炎发生率6.09%。其中,静脉炎0级3例、1级9例、2级14例、3级16例、4级0例;药物因素40例、其它因素2例;均及时拔除留置针,并予以湿敷,均在24~72h内痊愈。结论药物因素是导致静脉炎的首要因素。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正确的选择留置针型号、穿刺部位、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护理,才能有效防治静脉炎的发生。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状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5~59。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方法治疗肝硬化静脉高压症。手术之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引流量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完成时间115~121min,术中出血量210~233ml,住院时间7~10d,手术后定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等进行检查,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其余均基本痊愈。结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能够减小手术创伤,在术后患者有较快的康复,是一种安全可靠,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肝硬化静脉高压症 腹腔镜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周围神经干超声声像图结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32例在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自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自愿者为18例,女性自愿者为14例。对32例自愿者实施周围神经干超声诊断检查。结果32例自愿者的周围神经干超声声像神经特征显示率为100%。横断面内部低回声,呈现出高回声的筛孔状结构;纵切面上呈现出高回声,内部可以看到与线性平行的低回声管状结构。结论超声诊断能够通过图像的形式,充分的将周围神经干走向及结构特征体现出来,并能够充分的对周围神经干进行准确的定位,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周围神经干 超声诊断 结构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26例,采用纯针灸治疗)和对照组(2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共25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24例患者治疗有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和对照组(92.3%)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相当,患者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纯针灸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行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手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住院时间5~14d,无切口感染、肠梗阻、肠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阑尾周围脓肿 腹腔镜 阑尾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Ⅰ期阑尾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共对51例阑尾周围脓肿Ⅰ期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2015年01月51例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51例均得到治愈,无1例死于围手术期;切口甲级愈合42例(81.8%),乙级愈合13例(14.7%),丙级愈合3例(3.5%);有2例并发肠漏,且为小的管状瘘,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23d、28d后切口愈合。结论阑尾周围脓肿行Ⅰ期阑尾切除是一种积极治疗手段,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二次手术,节省医疗费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阑尾脓肿 Ⅰ期阑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63例,记录63例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的置管成功率,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63例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60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3例患者两次置管成功;并且63例患者进行手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中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胸部恶性肿瘤 上腔静脉 综合症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伤口或引流管持续渗液是伤口护理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作者通过工作期间对术后引流管周围持续大量渗液的患者采用造口袋来收集管理渗液,与传统的换药方式相比能直观准确的观察记录渗出液的颜色、性质、量,引流管周围皮肤无浸渍、无破皮,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造口袋 引流管 渗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毛刺征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和15例良性结节,对CT边缘有毛刺征结节的例数进行有效的统计,根据横断薄层和长度5mm为界将毛刺分为长毛刺和短毛刺。结果孤立性肺结节的患者中,在横断面薄层图像上未显示毛刺的周围型小肿瘤患者共3例,而在MPR图像上集中表现为细短毛刺,检出率较之前提高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刺征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非常值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毛刺征 CT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患者X片和CT检查针对结果,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间病理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38例患者为分析对象,38例患者均采用X片和CT两种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内容。结果38例患者CT检查诊断准确率(97.4%)高于X片诊断准确率(76.3%),且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肿块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门肿大征、血管集束征、结节型、骨转移及空洞等病灶征象呈现结果与X片相比均更加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片和CT是临床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针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上,CT检查相比X片检查来说诊断优势更为突出。

  • 标签: X片检查 CT检查 周围型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拔罐疗法并给予具体的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治疗时间较短,医疗费用较低。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拔罐疗法并进行具体的护理指导,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缓解患者的家庭经济压力,在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口眼歪斜 拔罐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分析针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痊愈天数以及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价值。结果75例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100.0%,痊愈天数为(23.96±4.35)天,治疗前的面部神经评分为(3.85±0.76)分,治疗一个月后的面部神经评分为(1.35±0.48)分,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灶的CT诊断资料。结果本组45例患者确确诊为腺癌者26例,肺泡癌者14例,鳞癌患者3例,小细胞肺癌者1例,肺泡癌合并腺癌者1例。病灶CT表现主要为边缘分叶征者33例,毛刺征20例,空泡征14例,磨玻璃征12例,空气支气管征12例,胸膜凹陷征11例,瘤周气肿7例、血管聚集征7例,病灶内空洞7例。结论经CT检查,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临床价值显著,影像资料具有典型性,值得关注并推广。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来我院就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按诊断方式分为CT组和X线组,每组30例患者,X线组患者进行X线平片检查,CT组患者实施CT扫描。结果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不同影像学类型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7%,显著高于X线组的7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X线可作为周围型肺癌的初步诊断和常规检查;而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对于周围型肺癌的定性和分期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将其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 标签: X线平片 CT 诊断 周围型肺癌
  • 简介: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致病因素多为糖尿病患者忽视治疗或错误治疗所致,临床症状多为运动功能异常、肢体感觉异常等,下肢症状通常比上肢症状严重。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关联,可影响其发生与发展,因此进行代谢控制可有效防治该疾病。基于此,本文将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为核心,探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7年3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的患者32例,随机抽取16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另16例作为观察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对比术后2d、术后5d时的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d、术后5d时凝血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胃镜下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观察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9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99例,对照组采用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进行治疗,而在观察组中采用胃镜下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总治疗有效率。结果接受1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接受3、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胃镜下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降低了近期出血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底曲张静脉 组织胶 食管曲张静脉硬化 胃底静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