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胃大弯侧中部开始向头侧方向切断胃结肠韧带,凝闭切断胃网膜左血管、胃短血管直到胃底和贲门左侧。切断胃胰皱襞,在胰尾部上缘显露并夹闭脾动脉主干。继续凝断脾结肠韧带、脾肾和脾膈韧带,在脾门处显露胰尾,以切割闭合器切断脾蒂,完成脾切除。凝断食管下端和胃近端覆盖的韧带和血管,暴露两侧膈肌脚和膈肌裂孔,切断小弯侧肝胃韧带,向膈肌裂孔内继续切断食管周围高位和异位门体交通支,切断和夹闭胃左和胃右动脉交通支,闭合器切断胃左动、静脉,完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行内翻折叠缝合。常规取标本,冲洗、止血、放置引流管。

  • 标签: 腹腔镜 脾切除术 高血压 门静脉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方法对周围性面瘫行针灸治疗;结论采用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疗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穴位 针灸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31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肘(范围)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2例因术中出血难以控制中转开腹,298例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92.5min(120.0~300.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02.3mL(150.0~1200.0mL),平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4d(1.0~4.0d),平均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4.2d(2.0~8.0d)。310例患者中,1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于术后第5天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5例腹腔出血(3例行二次手术、2例予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2例胸腔积液予穿刺抽液、对症处理后好转,2例胰液漏、1例肺部感染予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299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310例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4d(5.0~9.0d)。(2)随访情况:309例患者中,26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发生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无效死亡;15例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均为黑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均生存。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肝硬化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于 2014年 12月~ 20116年 12月收治 43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43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I期阑尾切除、周围脓肿清除术 25例, I期单纯周围脓肿引流术再Ⅱ期手术 18例。结论:对阑尾周围脓肿进行临时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据术中具体情况,采取精细操作、正确的术式,能显著提高Ⅰ期阑尾切除治愈率。

  • 标签: 阑尾周围脓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究对应用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行干预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文选择我院在此期间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160例,按照患者入我院治疗的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的80例患者行干预护理,比较护理后患者的面瘫评分情况以及平均治愈时间。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6.33±2.54)天以及面瘫评分(3.67±0.77)分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0.21±0.98)天以及面瘫评分(5.48±0.55)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对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将本院2014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记录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超声诊断并明确定位上肢或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24例(其中22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上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急性动脉阻塞12例。24例超声排除急性深静脉血栓诊断中12例检出引起肢体肿胀或疼痛的其它原因。超声诊断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复查血栓部位部分或完全再通。结论超声检测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透刺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将纳入的 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 44例,采用口服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治疗;针药组 44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共治疗 2个疗程;依据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分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针药组在H-B分级、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临床疗效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 。结论:透刺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针药结合 透刺 穴位注射 甲钴胺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病情进展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及诊断方法的研究众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选用择期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自2015年的5月~2017年的3月所诊治的9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常规组予以西医药物施治,研究组予以期针灸疗法,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在接受治疗后的Portmann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疗法能起到可靠疗效,具有满意的安全性,能够促进患者症状及面部功能显著改善。

  • 标签: 择期针灸 周围性面瘫 疗效
  • 简介: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veincompressionsyndrome,IVCS)又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是指髂静脉被从其前面跨过的右髂动脉压迫,导致静脉管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引起髂静脉血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

  • 标签: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静脉长度 COCKETT综合征 支架 静脉回流障碍 动脉压迫
  • 简介:摘要: 肩关节周围炎俗称肩周炎,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致一定程度后逐渐缓解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无菌性炎症,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本病的好发年龄在 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 标签: 按摩 肩周炎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5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6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患者治疗达到91.89%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的治疗有效率,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采用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大大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针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方法对1995~2004年约10年来7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了3例中转开腹治疗外,73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总有效率为9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阑尾周围脓肿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 标签: 阑尾周围脓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证之一,且随糖尿病的进展而加重,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资料整理,现就DPN从中医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和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入院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不分期针灸治疗,观察、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 择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的临床疗效展开观察。 方法 择选我院 2013 年 6 月至 2016 年 6 月所收治的 60 例周围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3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探究组患者则选用分期针灸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展开观察与对比。 结果 在临床疗效上,探究组患者中有 20 例患者完全痊愈, 6 例患者显效, 3 例患者病情好转, 1 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 96.67% ;对照组中有 12 例患者完全痊愈, 5 例患者显效, 2 例患者病情好转, 11 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 63.34% ;对此,探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分期针灸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情况,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分期针灸 神经麻痹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内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来院后同意采取X线和CT检查,调取完整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出周围型小肺癌72%,准确性64%,灵敏度71.43%。CT影像学检出周围型小肺癌84%,准确性92%,灵敏度95.24%。CT影像学检出周围型小肺癌检出率、准确性以及灵敏度均显著高于X线(P<0.05)。结论CT扫描检出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型小肺癌 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