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赞皇县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阑尾周围脓肿的104例患者临床影像和超声诊断资料,比较术前B超(对照组)和多排螺旋CT(试验组)检查对阑尾周围脓肿诊断率和病因学诊断率。结果阑尾周围脓肿的B超、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率分别为91.7%、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多排螺旋CT检查病因学诊断率分别为69.4%、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CT检查是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重要方法,但在病因诊断方面CT明显优于B超,在老人、小儿等特殊病例诊断中CT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阑尾周围脓肿 多排螺旋CT 超声诊断
  • 简介:静脉畸形(Venousmalformations,VMs)是先天性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因疾病程度和部位不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无最佳治疗方法。由于复杂病例单一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应依照患者病情和已有技术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综合序列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血管内硬化治疗是目前VMs的主要治疗方法,而手术常作为改善外观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就VMs的综合治疗结合相关治疗结果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硬化治疗 辅助治疗 激光 手术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目前DVT与P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PE致死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5万人死于PE,其被列为第三位致死因素[1]。PE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

  • 标签: 血栓形成 静脉回流障碍 盆腔静脉 肺栓塞 致死因素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套管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会引起静脉炎,如何降低或者减少静脉炎在不同穿刺部位和输液时间的发生率,是当前静脉留置套管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静脉留置套管针护理中分析不同输液时间和不同穿刺部位和静脉炎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临床静脉炎的进一步降低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借鉴。

  • 标签: 不同部位 静脉留置套管针 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9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提高临床效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在采取对照治疗后,两组患者周围性面瘫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经过加用康复训练治疗后,临床显效率为87.5%,显著优于对照组6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治疗组痊愈患者集中于2、3疗程,而对照组痊愈患者集中在3、4疗程,前者时间显著优于后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同时联合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治疗 康复训练治疗 周围性面瘫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探讨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管理目的是找到输液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从而确保用药安全。通过筛查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了解在静脉输液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然后由相关人员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也要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建立起完善的输液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 标签: 静脉输液 护理 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8-02
  • 简介:目的探讨Fluency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导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术。其中9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急性出血,另2例为顽固性腹腔积液。TIPS术中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建立肝内门腔分流道。测量支架置入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随访1~18个月,分析疗效。结果11例TIPS术均获成功,共置入21枚覆膜支架,直径8mm支架20枚,7mm支架1枚,支架长度4~8cm。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2.00±4.12)mmHg降至(11.82±3.09)mmHg(t=10.76,P〈0.001)。6例在术后1周出现不同程度肝性脑病,经口服乳果糖等内科处理后症状消失。9例急性出血患者术后出血停止,另2例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术后腹腔积液明显减少。随访期间,超声提示支架血流通畅,无复发。9例因多器官衰竭于术后2~14个月死亡[平均(5.67±4.00)个月];另2例分别随访16及18个月仍存活。结论对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行TIPS术是可行的,可有效控制近期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

  • 标签: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支架 高血压 门静脉 肝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01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4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对照组与比较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抽剥术,比较组予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对比治疗后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患肢症状体征痊愈率及2年内病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比较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组患肢症状体征痊愈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比较组随访2年病情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剥脱术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型肺癌治疗过程中利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1月一2014年1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分配方法,将这此患者分为两组,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进行观察,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中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76.2%;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观察组中患者与对照组中患者均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无1例患者病死。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是对于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 周围型肺癌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部位皮肤的温度,选择皮肤温度低处的血管进行置管,以减少细菌感染率。方法:对某医院手术室47名患者分别测量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点的皮肤温度。结果:6名患者锁骨下静脉皮肤温度低,39名患者贵要静脉皮肤温度低,2名患者股静脉皮肤温度低。结论:贵要静脉穿刺点皮肤温度低,能减少细菌感染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是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选择部位。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细菌感染率 静脉温度
  • 简介:体表静脉畸形(Peripheralvenousmalformations)是指位于头颈部、躯干或四肢的蓝紫色血管发育异常病灶,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亦可见于黏膜或肌肉。尽管体表静脉畸形属于良性的血管畸形病变,但其生长与身体发育同步,不会自行消退,容易造成容貌缺陷和功能障碍,应积极进行诊断与治疗。本文就体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断及常见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表静脉畸形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对老年输液患者运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措施,并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老年输液患者,对老年输液患者的静脉留置针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并与同期对照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在运用合理的护理措施之后,本组静脉炎、液体外渗的出现1例、0例,显著降低。结论对老年患者的静脉置留针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因输液而产生的穿刺次数,为患者的给药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为患者的抢救工作以及及时补液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老年患者 静脉留置针 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56-01
  • 简介:目的应用高分辨MRI观察直肠肠壁及其周围解剖细节,为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参数和依据。方法收集60名健康人及20例直肠癌患者的盆腔多序列参数MRI;两位高年资医师行双盲法阅片,对20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准确率;统计分析60名正常人直肠固有筋膜前、后、左、右侧的MRI显示率,以及所有研究对象的骶前筋膜、骶骨筋膜、腹膜返折、直肠侧韧带、下腹下丛的MRI显示率。结果高分辨MRI可以清楚地显示直肠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0%(16/20)。健康人直肠固有筋膜前、后、左、右侧的MRI显示率分别为71.7%(43/60)、96.7%(58/60)、90.0%(54/60)和83.3%(56/60)。Denonvillier′s筋膜、骶前筋膜、直肠骶骨筋膜、腹膜返折及下腹下丛的MRI显示率分别为68.8%(55/80)、65.0%(52/80)、87.8%(69/80)、86.3%(69/80)和90.0%(72/80);直肠侧韧带的显示率较低,左侧为53.8%(43/80),右侧为47.6%(38/80)。结论高分辨MRI可以辨识直肠肠壁及其周围解剖细节,帮助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判断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侧切缘是否浸润,提高微转移癌灶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直肠 直肠肿瘤 直肠系膜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 简介:目的评价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SAP并ACS患者54例,按患者是否接受CVVH分为CVVH组22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禁食、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抗生素治疗等处理,CVVH组在确诊SAP后立即执行治疗.使用Baxter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和费森尤斯AV600S血滤器,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生理盐水冲管抗凝.记录2组患者的腹部情况、腹内压(IAP)、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0I)、平均动脉压(MAP)和多巴胺用量(DA),以及血清淀粉酶(AMS)、肌酐(Sc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28d死亡率.结果①治疗后7d、14d和28d,CVVH组IAP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3d、7d和14d,CVVH组AM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7d和14d,CVVH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3d、7d和14d,CVVH组Scr和DA低于对照组(P<0.05),而MAP和OI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3d、7d和14d,CVVH组TNF-α和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⑥CVVH组ICU停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28d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CVVH可有效改善SAP并ACS患者病情,降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降低IAP水平,缩短ICU治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但对28d死亡率无影响.

  • 标签: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内高压综合征 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炎症介质
  • 简介:目的评价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EVL)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Th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Elesiver、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关于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Man5.2版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RCT包含428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1)EVL联合PSE患者根治率高于EVL组(RR=1.55,95%CI:1.27~1.06,P〈0.0001);EVL联合PSE患者再出血率较EVL组明显降低(RR=0.43,95%CI:0.26~0.72,P=0.001);EVL联合PSE患者病死率与EV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12~1.26,P=0.12)。(2)EVL联合PSE患者血小板计数与EvL组相比明显增高(WMD=53.85,95%CI:45.72~61.98,P〈0.00001)。结论EvL联合PSE在临床疗效及改善血小板计数明显优于EVL,但由于相关的高质量研究文献数量有限及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尚待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 标签: 肝硬化 静脉曲张出血 脾栓塞 静脉曲张套扎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牙齿缺失导致牙槽嵴骨质的改建和持续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条件和种植区软硬组织的美观。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促进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制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骨。拔除6只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在钛钉颊侧制作三壁骨缺损,两侧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骨与Bio-Oss小牛无机骨粉,并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X射线测量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12周后完整取出下颌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材料在促进骨再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基本一致。组织工程化骨组骨缺损区内形成致密板状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哈弗氏管,新生骨-种植体结合较紧密;Bio-Oss小牛无机骨粉组板层骨致密,新骨中有少量Bio-Oss颗粒分布,成骨细胞较组织工程化骨组少,部分哈弗管结构内可见到毛细血管,新骨与植入材料之间形成桥形连接,与种植体结合紧密。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再生。

  • 标签: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即刻种植 骨缺损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己内酯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