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在乙状结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16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MPR)诊断的1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结合其临床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主要表现有扭转的肠袢扩张积液积气,呈马蹄形或囊袋状形12例;肠管及系膜漩涡征9例;交叉征7例;鸟喙征12例;腹水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MPR能快速显示乙状结肠扭转的部位、程度、形态特征、有无血运障碍等,是诊断乙状结肠扭转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乙状结肠扭转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16螺旋CT和临床表现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行16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来显示病变的供血动脉。结果8例肺隔离症患者经16螺旋CT全部诊断正确,其供血动脉经图像后处理技术均证实为来源于主动脉分支。结论16螺旋CT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螺旋CT,l.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注射流率3.5~4.0ml/s,肺动脉延迟2O~25秒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O~180秒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40螺旋CT、超声及X线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效果,以及哪种方法更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这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并随机把这120例患者根据检测方法分为3组。其中一组采用40螺旋CT来诊断肠梗阻患者,一组采用超声来诊断肠梗阻患者,另一组采用X线来诊断肠梗阻患者。每组患者都为40例。观察这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将所得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在对肠梗阻的诊断,肠梗阻部位的诊断,以及肠梗阻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准确率方面,40螺旋CT,超声组,X线组三者都是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发现,40螺旋CT在对肠梗阻检测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准确率也比较的高,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40层螺旋CT 超声 X线 诊断 肠梗阻 临床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 标签: 断层摄影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受检者辐射剂量 影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患者在治疗缓解后2周、4周、8周、12周测量平均神经纤维厚度、上方、颞侧、下方、鼻侧神经纤维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神经纤维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2周和4周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眼各次测量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发作眼各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周较4周、8周、1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发作缓解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周内仍继续进展。

  • 标签: 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成像联合三维重建在鼻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鼻部外伤,临床拟诊鼻骨骨折同时行DR、CT检查发现鼻骨骨折95例,CT机采用GE16螺旋CT各相同性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AW4.2工作站作三维重建,重建后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骨折线的走行、累及范围、骨折移位情况。结果95例患者中DR诊断鼻骨骨折85例。CT诊断骨折95例,其中单纯性骨折70例,粉碎型骨折20例,隐匿性骨折例5。MPR显示骨折95例,VR显示骨折90例。鼻骨孔显示率约88%(83/95)。结论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成像联合三维重建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鼻骨骨折及骨折类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计算机断层 各相同性扫描 鼻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