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抚对正常婴儿生长发育、睡眠、奶摄入量、体重的影响。方法观察期为6个月,每天记录体重、吃奶量,出生后第10天进行身长、围的测量,采用SPSS.10统计处理软件。结果婴儿出生的10天,奶摄入量、体重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生长发育抚组明优于对照组。结论抚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可改善婴儿睡眠;提高奶摄入量

  • 标签: 抚触 婴儿 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足月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抚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抚组于出生后第2天开始在基本养育的基础上进行抚。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7第天摄奶量和体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新生儿抚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加强免疫力,有利于新生儿的发育,还可促进母子情感交流,此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抚触 新生儿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64例初产妇位难产,观察其临床表现及分娩结局。结果本组64例位难产中,剖宫产63例,其中巨大儿、骨盆异常所致的盆不称28例,占43.8%。活跃期延长或停滞,伴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下降受阻35例,占54.7%。胎吸助产1例,占1.6%。结论发现产程异常时及时处理,可降低母儿不良预后。

  • 标签: 头位难产 剖宫产 分娩三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处理方法,降低头位难产率,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一年间245例位难产的原因,临床表现,总结难产的处理方法。结果位难产是产科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尽早发现难产的原因,及时处理,能降低头位难产率及剖宫产率。结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是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正确处理胎与骨盆的关系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可以减少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 标签: 头位难产 产程图 胎头吸引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徒手旋转胎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方法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导尿,术者在宫缩间歇期手握胎头上托旋转胎成枕前位,宫缩时嘱产妇屏气向下用力,同时助手从腹部配合同方向推移胎儿背部,胎下降不再回转时再慢慢松手。结果徒手旋转胎术38例,成功30例,成功率78.94%;失败8例,失败率21.06%。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分26例,4~7分4例。结论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扩张6~7cm,徒手旋转胎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

  • 标签: 徒手旋转 处理 头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泳与抚护理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80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只进行沐浴,不予任何特殊干预。结果两组新生儿出院时吃奶量、体重、身长和头围明显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增加幅度更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游泳与抚,对促进新生儿全面发育能够起到积极效果,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安全有效的护理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游泳 抚触 护理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监护孕妇在计划分娩的时间内,完成自然分娩。降低剖宫率,减少母婴近远期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163例产妇位,实行计划分娩监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行计划分娩监护,163例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平均时间分别为7°12′,31′,3′24″,8°11′。各产程明显短于《妇产科学》第7版;其中早8-18时分娩114例占70﹪,19-24时分娩11例占6.7﹪;0-7时分娩38例占23.3﹪。结论对每一位孕妇,除骨产道是不变因素外,其它因素都是相对可变化的,胎儿成熟以后应积极创造条件,变异常因素为正常因素,经阴道计划分娩是可行的。

  • 标签: 计划分娩 产程监护 应对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抚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23例在此基础上,在两次喂奶间歇,予以抚,每次10分钟,每8小时1次。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多,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重增长,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抚触 极低出生体重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药物合用来治疗,取的满意的疗效。主要用于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达到治疗目的。体现活血化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达到最终治疗目的。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头痛 活血化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宫产术中胎娩出困难的原因,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对策。方法对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一月至2010年9月术中娩困难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娩困难的原因为胎高浮27例,胎头胎深嵌22例,麻醉结果不佳12例,巨大儿5例,腹部或子宫切口相对较小及医源性等原因16例。结论胎娩出困难对母儿危害大,产科医师必须掌握娴熟的产科技术技能,严密观察产程,掌握剖宫产指征及时机,适时剖宫产,尽可能降低娩困难和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剖宫产 娩头困难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妊娠合并脐带绕颈的分娩方式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位妊娠合并脐带绕颈(无其他高危因素)产妇288例与同期无其他高危因素、无脐带绕颈位妊娠产妇就经阴道分娩率、分娩过程中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相比较。结果有脐带绕颈组经阴道分娩率低于无脐带绕颈组(p<0.01);胎儿窘迫发生率略高于无脐带绕颈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别(p>0.05)。结论单纯头先露合并脐带绕颈可经阴道试产,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但产程中需严密监测胎心变化及产程进展情况。

  • 标签: 头位妊娠 脐带绕颈 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抬头吸引器在助产术中的护理技巧。方法通过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之间产科接收的145例胎吸引术助产的妇女,总结工作中施行胎吸引器的体会。结果145例助产妇女中,一次吸引助产成功者有115例。2次吸引成功者有21例。吸引三次者成功7例。未成功改行剖腹产2例。结论胎吸引术在进行操作之前,应及时清理胎露出位置和方位。正确的放置和使用吸引器,才能确保吸引成功、母子安全。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助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先露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产科待产妇女产前经B超诊断和产后证实头先露脐带绕颈的193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并以同一时期的无脐带绕颈的2674例初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的结局。结果脐带绕颈1周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脐带绕颈3周或伴有绕肢体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脐带绕颈的周数越多,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几率就会越高,脐带绕颈3周以上并伴有缠绕肢体的情况则需要建议产妇通过剖宫产分娩。

  • 标签: 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 脐带绕颈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再次剖宫产术应用剖宫产产钳的娩困难进行解决。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18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产妇采用手取胎的方法,实验组产妇采用产钳娩的方法。对两组产妇胎分娩时间、婴儿窒息情况、婴儿产伤情况、产后出血情况以及切口延裂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在妇胎分娩时间、婴儿窒息情况、婴儿产伤情况、产后出血情况以及切口延裂情况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再次剖宫产术中应用剖宫产产钳,能够有效减少胎的分娩时间,降低新生儿的异常情况以及产妇子宫切口撕裂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再次剖宫产术 剖宫产产钳 娩头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使用架来进行体位摆放的护理效果如何。方法选择80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手术体位摆放护理,观察组使用架进行手术体位摆放护理,然后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如何。结果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观察组没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时67.5%、95%。结论对于进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来说,在摆放体位护理的时候应用架的效果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颈椎后路手术 头架 护理 体位摆放
  • 简介:摘要用超声观察针对创伤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针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2例。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针组的脑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慢,脑血管痉挛缓解。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表明创伤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针治疗可改善血流,缓解创伤性脑血管痉挛。

  • 标签: 彩超经颅多普勒 头针 创伤性脑血管痉挛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钳术和胎吸引术的合理选择、操作要领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施行产钳术的36例和胎吸引术的108例进行对比观察和临床分析。产钳术36例中,出生1分钟内阿普加评分(Apgarscore)7-10分30例,占83.33%,4-7分5例,占13.88%,0-3分1例,占2.78%;胎吸引术108例中,出生1分钟内阿普加评分7-10分88例,占81.48%,4-7分10例占18.52%,0-3分0例。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组无新生儿死亡病例。产钳组无宫颈裂伤,会阴侧切处阴道裂口向上延伸5例。胎吸引组无宫颈和阴道损伤病例。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择产钳术和胎吸引术,熟练掌握手术程序和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产钳术 胎头吸引术 对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负压吸引器助产术的可行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08年元月2012年12月间行胎吸引器助产分娩的病例107例,胎吸者按分娩时所用负压分为高负压吸引组(A组负压150~180ml空气)和低负压吸引组(B组负压80~110ml空气)。结果A组新生儿头皮损伤及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吸引器滑脱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新生儿阿氏评分亦无明显差异。结论低负压吸引器助产术可减少新生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

  • 标签: 低负压 胎头吸引 高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