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粘液瘤(neurothekeoma)为一种神经间质肿瘤的谱病,其特征为在不同程度的粘液瘤性基质中呈现神经细胞增生,主要发生于头部和上肢的皮肤,其他部位极为罕见。我们发现一例中国人的神经粘液瘤发生在右侧胸膜,现报道如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神经鞘粘液瘤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颈部神经瘤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4~80岁,病程1周至40年。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来源于迷走神经3例,颈丛4例,臂丛2例,舌下神经2例,面神经1例。结果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成功切除,手术成功率100%。所有病人均经术后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月至2年,术后均未见复发。1例巨大颈部迷走神经瘤术后6月随访仍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1例患者术后存在上肢麻木症状,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手术并发率8.3%。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神经瘤的首选方法,完整切除肿瘤,尽可能保留神经干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颈部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小儿膜积液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探头频率为7.5~10.0MHZ的SIEMENS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2例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有无痛性包块的男性小儿进行彩超检查,收集腹股沟区或阴囊内为囊性包块(即膜积液)的病例42例,按照其不同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如下单侧膜积液37例,其中睾丸膜积液22例,精索膜积液10例,睾丸精索膜积液3例,交通性膜积液2例。双侧膜积液5例,其4例为双侧睾丸膜积液,1例为右侧睾丸膜积液合并左侧精索膜积液。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小儿膜积液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对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鞘膜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改良腹腔镜单孔法在小儿膜积液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小儿膜积液138例,年龄1~10.5岁,平均2.6岁。其中合并对侧突未闭68例,所有病例均选择腹腔镜单孔法进行状突高位结扎术。结果138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5~20.5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量为0.5~5ml,平均1.2ml。术后当天进食及可下地活动,3d出院。125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20.6个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单孔法微型腹腔镜下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膜积液是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值得进一步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鞘膜积液 儿童 单孔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胃神经瘤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对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以及对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16例,胃体大弯6例,胃底4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有2名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对胃神经瘤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这种检查方法安全、有效、快速、简便,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具有较高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胃神经鞘瘤 多层螺旋CT 诊断与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症。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3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消化系统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31例消化系统神经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发生部位与病理完全一致;可见清晰边界。肿瘤形状以类圆形为主;最大径为8.5~83.2mm。肿瘤内部呈低密度,动脉期患者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轻度)。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钙化4例胰腺病变可见钙化,病变位于胃、十二指肠,仅2例见点状钙化征。结论消化系统神经瘤的影像学征象典型,可用于术前诊断。

  • 标签: 消化系统神经鞘瘤 影像学表现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膀胱复杂结石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前列腺电切镜置人输尿管镜,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术将膀胱结石击碎成小块,通过电切镜通道快速冲洗出结石。结果50例膀胱复杂结石均一次碎石成功,碎石成功率100﹪。膀胱结石碎石时间20分钟~80分钟,平均35分钟,50例均一次性将结石取尽,术中术后无大出血、膀胱穿孔、水中毒和尿道狭窄等并发症。50例术后随访1-12个月,B超,X片复查未见结石残留,无排尿不畅等尿道狭窄症状。结论前列腺电切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是治疗膀胱复杂结石的安全、高效、无创的首选。

  • 标签: 气压弹道碎石术 电切镜鞘 膀胱复杂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PCI术后桡动脉留不同处置方法对桡动脉损伤情况观察探索PCI术后桡动脉留的恰当处置办法。方法选取我院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行PCI的12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依据《心血管介入诊疗操作培训规范》进行恰当处置PCI术后桡动脉留有利于明显减少桡动脉损伤。结论由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及手术量的增加,经桡动脉PCI术后留对桡动脉损伤情况复杂,需进一步进行探索。

  • 标签: 经桡动脉PCI术 桡动脉留鞘 恰当处置 桡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白细胞中氨醇激酶-1(SphK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名SAP病人,另外纳入1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SAP早期检测病人血清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外周血白细胞中SphK1的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结果在SAP早期,SAP病人血清IL-6、TNF-α的水平都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病人外周血白细胞SphK1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都是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病人外周血白细胞SphK1mRNA的表达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60,P<0.05)。结论SphK1的激活可能与SAP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我们发现SphK1mRNA的表达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提示SphK1可能在诊断SAP及评估其严重程度方面是有一定价值的。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 鞘氨醇激酶-1 1-磷酸鞘氨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对15例颅内感染患者采用丁胺卡那霉素80.0mg,每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经腰椎穿刺内注射,1次/天,至患者体温及脑脊液中白细胞恢复正常。结果治愈10例,好转4例,死亡1例,病死率6.0%,预后良好率达94%,结论丁胺卡那霉素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能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丁胺卡那霉素 颅内感染 鞘内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颈部神经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意义。方法我们调查分析了临床病例中颈部神经瘤5例和颈动脉体瘤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结果神经瘤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囊肿物,囊肿呈类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有线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频谱属于高阻型;颈动脉体瘤病例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出现单或双发性肿块,瘤体内血流丰富,颈外动脉被瘤体挤压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动脉血流频谱属于低阻型。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实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部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浅表神经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7月—2017年5月经我院诊治的18例浅表神瘤患者的超声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诊断准确率。结果18例病理证实为神经瘤的病例中,超声明确诊断为神经瘤或神经倾向来源的有7例(38.9%),诊断为实性占位的10例(55.6%),诊断为囊性占位的有1例(5.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神经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清晰显示,当声像图显示“鼠尾征”等特征性表现时,可作出神经瘤的诊断。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浅表神经鞘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14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为观察对象,分析其临床发病特征,并结合治疗实践分析手术方法。结果14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经外科手术治疗,全切除10例治愈,次切除4例好转,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右侧轻度面瘫,术后头MRI平扫+增强证实结果,三年内无复发病例。结论颈静脉孔区,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精确细致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颈静脉孔区神经瘤患者症状,切除肿瘤,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区 临床特点 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腋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PCA)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急诊离断伤行断指再植的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行臂丛阻滞后经腋内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自控镇痛。B组行臂丛阻滞,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两组病人术后两天的镇痛效果及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结果A租在术后6、10、14、24、48h时间段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术后再植指指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弹性及皮温,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B组,A组术后发生血管痉挛等现象少于B组,成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并提高了再植的成活率。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腋鞘 自控镇痛 断指再植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内注射罗哌卡因对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初产妇8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别用0.75%罗哌卡因1.6ml(12mg)和布比卡因组1.6ml(9mg),术后均采用PCEA。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术后4h、8h、12h、24h和48hVAS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延长(P<0.01),运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后4h和8h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内注射罗哌卡因,术中麻醉效果确切,且运动恢复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8h小时内PCEA的效果优于布比卡因,其临床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PCEA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纤维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存在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纤维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对80例患者进行100次导管内以肝素为主的护理方式。结果在100次常规置管护理中成功率为92%,在进行透析时其血流量满足治疗的要求,且患者不存在皮疹、发热、栓塞和出血等情况,中心静脉导管出现血栓和纤维几率低。结论严格实施常规护理与常规置管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纤维鞘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