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年病死率约25%,其发生与透析相关性并发症有关,其中体液容量超负荷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nterdialysisweightgain,IDWG)在允许范围,是降低HD患者病死率和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接受和服从透析间期液体摄入要求的行为和程度。严格控制透析间期液体容量及充分血液透析可明显减少因容量负荷过重引起的透析并发症。

  • 标签: 血液透析 干体重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IDWG) 容量平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4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被动抬腿试验和容量负荷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为有容量反应性患者和无容量反应性患者,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每搏量均增长明显,P<0.05;其中容量反应性患者△每搏量除基线外,均显著高于无容量反应性患者,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具有明显的效果,评估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被动抬腿试验 感染性休克 容量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和0.75%罗哌卡因13.3ml,对阻滞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甲组不良反应率为4.7%,乙组不良反应率为9.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平静呼吸时和用力呼吸时的各级移动度明显少于乙组。结论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但是0.5%罗哌卡因20ml的优势更为突出,更容易引起膈肌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相同剂量 不同容量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容量管理,观察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选取76例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对照组(n=38)行普通健康宣传教育,观察组(n=38)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个体化标准容量管理,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不良事件。结果(1)观察组患者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及6个月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个月内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2)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容量管理可减少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降低再入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容量管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40ml;B组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30ml.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结果两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操作简便。结论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容量 肌间沟臂丛 突破感法 异感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90例交通事故创伤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早期心理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抑郁及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满意度高,改善焦虑及抑郁情况,意义重大。

  • 标签: 急诊 交通事故 创伤 早期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鱼台县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RTI)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家长和学校应督促学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积极防护控制小学RTI的发生。

  • 标签: 学生 损伤 危险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临床法医学鉴定对于180例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头部外伤的鉴定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方法就本区域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的180例因道路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头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一般资料、损伤类型、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伤残程度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发现较为常见的道路交通道路道路交通事故头部损伤类型为脑挫裂伤,主要并发症包含有脑积水、瘫痪以及癫痫等等,伤残等级以六级及以上最为普遍,结合保险理赔时限等实际因素,因此在对伤者进行鉴定时,一般将鉴定时机控制在6个月—12个月内最佳。结论只有做好鉴定时限以及鉴定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工作,才能够对道路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头部外伤患者起到良好的法医学鉴定结果。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头部外伤 临床法医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