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运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对罪犯服刑初期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2013年2月至6月,陆续选取符合条件的新入狱罪犯,按犯罪组和犯罪类型配对,每组120人,共计240个被试,进行第一次测验。一年后重测,了解不同犯罪组、不同犯罪类型入狱时和入狱一年后的情绪变化差异。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入狱初期,所有罪犯的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和自罪感都明显偏离了常模,但重新犯罪组无论是入狱初期还是入狱一年后,情绪都比初犯组稳定。犯罪类型之间情绪状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自主性上。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监狱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对策。

  • 标签: 情绪稳定性 重刑犯 罪犯心理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33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治疗效果,优24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91%。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上首先救治危及生命的出血性休克和腹腔脏器损伤,在抗休克的基础上早期手术探查治疗然后考虑骨盆骨折的治疗。

  • 标签: 不稳定性 骨盆骨折 非手术治疗 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9月我院门诊就诊的106例被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51)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55)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麝香保心丸 老年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行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以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间在我院的4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行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43例患者经过手术并在我们进行全方位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并在随后的跟进观察中均表现良好。结论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不稳定骨盆骨折行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护理应用价值。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依达拉奉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配伍注射液中的依达拉奉注射液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并观察配伍注射液的ph值和外观。结果依达拉奉注射液分别与三种不同注射液进行配伍,在配伍后8小时之内,其外观和ph值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依达拉奉含量稳定。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分别与碳酸氢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这三种不同注射液进行配伍,在配伍8小时之内使用稳定,但是在临床上需要谨慎使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注射液 配伍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均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腕关节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5±0.5周,40例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治疗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和对照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手法复位 内外联合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一西医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与DHS(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DHS方法治疗,即给予患者动力髋螺钉;观察组给予患者PFN方法治疗,即给予患者股骨近端髓内钉,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引流量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PFN较DHS两种方法比较而言,PFN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简便、对患者的伤害较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切口大小方面都比较显著,因而值得我们日后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 DHS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针对本次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病例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Y组和D组各35例,D组采用常规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术,Y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术,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Y组明显优于D组,统计学差异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组间统计学处理Y组低于D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具有可控制性,效果显著,且能够改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骨科损伤控制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通过特定的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训练,三个月治疗结束后,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发生情况,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疼痛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9.89,P<0.05)。结论核心肌群康复训练治疗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方面具有较显著作用。

  • 标签: 核心肌群 稳定性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有效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心电图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症状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0例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6年4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16/20),P<0.0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的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分成4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5.0%和57.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5.0%和7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病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通心络胶囊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2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曲美他嗪)和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曲美他嗪+加味四妙勇安汤),每组6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12导联心电图改变、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曲美他嗪联合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症状缓解时间短等功,临床效果理想。

  • 标签: 曲美他嗪 加味四妙勇安汤 心绞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劲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500例,并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非脑血管疾病患者235例作为参照组,证实为脑梗死患者28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超声结果。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6.15%,参照组检出率51.9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均回声不规则型斑块、溃疡斑块、低回声斑的发生率61.95%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好发部位,颈总动脉仅次之,梗死病灶侧的粥样硬化程度显著较健侧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是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进而发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多普勒超声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诊断,及早发现治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多普勒超声 颈总动脉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杏桔合剂中四味中药的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四味药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苦杏仁、桔梗、甘草、陈皮四味药的薄层鉴别方法。结论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更好地控制杏桔合剂的质量。

  • 标签: 杏桔合剂 薄层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给予重性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实施团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团体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分析对比两种治疗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二组比较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治疗方法对于重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性精神障碍 团体治疗 定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与护理中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7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讨论对象,随机分为均等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的患者要远高于另一组,达到临床治愈率90%。结论所以对病人有针对性的护理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护理人员强化临床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治愈率,舒适的护理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较好,患者们较为满意且值得推广。

  • 标签: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临床特点 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