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社交焦虑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或处于被他人观察或评估的社交情境中表现出持续的恐惧。解释偏差是个体以更消极或更有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进行错误解释的倾向性。社交焦虑者具有两种解释偏差,第一,社交焦虑患者会以负性的方式解释积极或者模糊的社会事件;第二,社交焦虑患者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来解释轻微负性的社交情境。文章介绍了这两种解释偏差,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社交焦虑 解释偏差 负性偏差
  • 简介:摘要介绍了社交焦虑的负性解释偏差,综述了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矫正方法,提出了对社交焦虑矫正的重要性。

  • 标签: 社交焦虑 解释偏差 矫正
  • 简介: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更多还原

  • 标签: 刻板行为 性别因素 数学 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六安市7家二级医疗机构正在使用中的一次性引流袋刻度标示量与实际引流量偏差非线性关系。方法目测一次性引流袋其刻度标示量并与用注射器或量筒测得的实际引流量相比较。结果一次性引流袋刻度标示量均和实际引流量不符,计算偏差结果并用非线性关系分析。结论根据一次性引流袋刻度标示量与实际引流量偏差非线性关系分析,可以用其公式直接计算实际引流量也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出实际引流量对照表,这样更方便直观,从而避免护士每次用容器测量实际引流量,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这种引流袋价格便宜既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降低临床单元费用。

  • 标签: 一次性引流袋 刻度标示量 实际引流量
  • 简介:不少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偏差,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文笔者就此探讨如下。1关于人生目标毫无疑问,人生目标对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目标

  • 标签: 偏差应对 大一新生 大学生活
  • 简介:为提醒人们关注存在于我们身上或身边,容易被我们误解或忽视的变态行为,本文通过与社会学研究的偏离行为、精神医学中的异常行为相区分,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界定了变态行为,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划分了常见的变态行为的类型,剖析了变态行为的各种危害.

  • 标签: 异常行为 常见 忽视 心理卫生 精神医学 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率和行为学特征,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更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血进行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628例MSM调查对象,HIV阳性率为7.1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83%。最近6个月,82.80%的调查对象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最近1次肛交性行安全套使用率为88.85%,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5.76%;近1年中,93.95%的MSM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或同伴教育服务。结论MSM的HIV感染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建议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安全套推广以及规范性病诊疗等综合干预工作,控制HIV的传播。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HIV感染 防控措施
  • 简介:文章讨论了欺负的概念、研究意义、影响因素等同题。欺负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另一方施加的攻击行为。它有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儿童对欺负的态度随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女孩比男孩、低年级比高年级儿童更为同情和支持受欺负者,但同情多而实际帮助少。人格倾向、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都与欺负行为的发生有关。提出了欺负行为的心理干预,阐述了欺负行为的发展趋势,欺负研究的生态化和跨文化研究将成为欺负研究的趋向。

  • 标签: 儿童 欺负行为 身心健康 个性特征 社交能力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条件反射学说是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而我国的行为主义理论实在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要求我国的心理学必须抛弃各种主观意识上的东西,包括意识、理念等1。它所研究的是能够看到的而且能够进行客观评价与测量的刺激和反应。由于该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所以具有非常强大的操作性。在我国的矫正实践中,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普遍。文章主要介绍行为主义理论在行为矫正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 标签: 行为主义理论 矫正实践 具体运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内疚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其效能可分为消极的道德情绪和积极的道德情绪。当人们产生内疚心理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倾向,其作为对内心愧疚的补救。

  • 标签: 内疚 情绪 行为倾向
  • 简介:摘要人类在试图理解各种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中不幸产生过诸多误解,这些误解有的让人觉得荒诞不羁,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更是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但不容置否,我们每一次探索都为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异常行为做了铺垫,尽管对异常行为的探索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盲目迷信,终归回到科学严谨的道路,已然从聚焦于超自然转向聚焦于自然规律,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更是为我们理解和矫治异常行为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异常行为 探索过程 历史观点 现代观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镇江新区MSM人群HIV感染状况以及性行为特征。方法2015年在镇江新区通过“滚雪球”方法共招募145名MSM人群。结果MSM人群HIV阳性检测率为10.3%;知识知晓率为95.9%;93.1%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过同性肛交性行为,坚持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4.4%;31.7%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异性性行为,23.9%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镇江新区MSM人群中HIV感染率较高,无保护性的同性和异性行为同时存在,HIV存在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可能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地方很多,公共场合相对更多,而综合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患者的自杀行为对当事人、亲友及医护人员均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甚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是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社会医疗问题。本文就对综合医院患者自杀的相关临床特征、原因进行研究,并找出合理的对策,为医务人员在预防和减少患者自杀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自杀行为 综合医院 研究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亦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做出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包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为目的的一切行为。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儿童之间,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传统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还有个体认知因素等。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策略可以从认知训练,情绪宣泄,意志培养和行为干预等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干预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标签: 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为小儿厌食症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接诊的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等方法了解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根据其具体原因,采取心理疗法等具体对策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结果引起小儿厌食的心理行为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情感障碍以及其他原因。经针对性治疗后,患儿食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显著。讨论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依据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为合理治疗、及时预防提供依据。

  • 标签: 小儿厌食症 心理行为 治疗
  • 简介:了解山西省女性吸毒行为的现状,思考有效解决女性吸毒问题的方法,为女性吸毒行为的预防和女性吸毒人员的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采用自编的女性吸毒行为调查问卷对山西省某女子强制隔离戒毒的女性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口学变量方面:毒害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蔓延;女性吸毒人员大多集中在无业、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和婚姻不幸福的人群;2在吸毒行为基本情况方面:女性吸毒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女性吸毒人员的吸毒剂量和吸毒持续时间以及频繁程度都存在增大的趋势;大多数女性吸毒人员初次接触毒品的来源是朋友,对于毒品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且在吸毒后情绪和精神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3女性吸毒行为在籍贯、职业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女性 吸毒行为 调查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可以造成他人身体、心理的严重伤害,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干预攻击行为。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为媒介,经专门训练过的有能力的治疗师运用音乐的手段达到非音乐目的的心理治疗。通过情绪释放、认知改变及生理的变化,来达到干预攻击行为的目的。

  • 标签: 音乐治疗 攻击行为 临床应用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童异常行为的心理治疗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共收治行为异常儿童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引导联合行为矫正疗法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心理引导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引导与行为纠正对于行为异常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异常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异常行为 心理治疗 矫正 心理引导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给予儿童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在农村,一些父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关注不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是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城市地区的家庭,虽然父母大多可以为子女提供宽裕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尤为关注,各种补习班占有了原本属于儿童的快乐时光。加之城市子女多为独生,父母溺爱,反而导致了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情绪和心理异常,这个比例数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普通医院还没有有关的儿童心理门诊,不能正确处理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 标签: 儿科 心理行为 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