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护理效果。方法:在本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出 114例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手法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以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2.9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78.95%, P< 0.05;观察组治疗 10d后的 JOA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01。结论:手法配合中药熏洗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切,同时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有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整脊手法 中药熏洗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特色护理 辩证施护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底结构的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组,剖宫产组51例,阴道分娩组70例,均接受超声检查,对其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静息状态下,剖宫产组宫颈外口位置(CMP)低于阴道分娩组,尿道倾斜角(UTA)与膀胱颈位置(BNP)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剖宫产组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PUA)高于阴道分娩组,阴道分娩组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以及宫颈外口移动度(CDD)较剖宫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相较于阴道分娩对底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小,经底超声可准确对底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作用。

  • 标签: 盆底超声 不同分娩方式 盆底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捏技术在儿童保健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100名足月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儿童分为两组,对对照组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常规的中医抚触保健,对观察组的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中医捏技术,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患病的情况。结果:在经过不同的保健之后,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比如其睡眠时间、身高、体重等等,另外观察组儿童出现贫血、佝偻病等疾病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童进行中医捏保健能够较好的减少儿童的发病率,提高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促进儿童健康,在临床之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中医捏脊技术 儿童 保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改善产后底肌功能中实施心理护理配合底康复训练的价值。 方法 : 在 2017 年 8 月到 2018 年 8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阴道分娩产妇中选取 4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4 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行心理护理配合底康复训练。分析 2 组患者的产后底肌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Ⅰ类肌纤维疲劳度高于参照组,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 p < 0.05 )。 结 论 : 在改善产后底肌功能中实施心理护理配合底康复训练,患者的底肌功能发生明显改善,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盆底肌功能 心理护理 盆底康复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底肌功能锻炼与肌电刺激联合治疗底功能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7例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采取上述联合方案作为重点观察方案)和对照组(33例,采取底肌功能锻炼作为对照观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底肌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底肌力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底肌力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5.8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36%),P<0.05。结论:围绕底功能障碍的病程进行与转归,设计具有个体性和对向性的功能锻炼方案开展复健训练的同时,配合肌电刺激疗法,可大大改善病人的底肌力,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和其他不良症状发生,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医师推广与采纳。

  • 标签: 盆底肌功能锻炼 肌电刺激 盆底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产后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妇 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 106 例 ,抽签法 分观察组(产后底肌功能锻炼) 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各 53 例 ,比较两组产后生活质量与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 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与独立关系评分较对照组高,康复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P < 0.05 (具统计学差异) 。 结论 :对 自然分娩产妇实施底肌功能锻炼能改善产后生活质量且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率, 值得 推荐 。

  • 标签: 盆底肌功能锻炼 盆底肌 自然分娩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在初产妇产后底康复中的对产妇依从性、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本院于2020.01-2021.12分娩80例初产妇,依据护理干预不同将纳入样本分为两组,单组例数40,组别设置对比组、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康复依从性、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康复总依从率95.00%明显较对比组77.50%更高(P<0.05)。干预前,两组快速收缩阶段、前静息阶段以及紧张收缩阶段底表面肌电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不同阶段底表面肌电均较对比组更高(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底康复依从性、底肌功能恢复均可起到积极作用与影响。

  • 标签: 初产妇 盆底康复 针对性护理 依从性 盆底肌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对于初产妇开展针对性护理在提升其产后底康复依从性和促进底肌功能恢复方面的护理效果 。 方法:对照组初产妇进行常规护理, 同期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 结果:观察组的 底康复依从性 良好率 为 90.38% ,对照组为 59.62% ,且 P < 0.05 ;观察组产后 底肌功能恢复 良好率为 94.23% ,对照组为 73.08% ,且 P < 0.05 。 结论:对于初产妇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的底康复依从性并改善其底肌功能的恢复效果 。

  • 标签: 初产妇 针对性护理 盆底康复 依从性 盆底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结果和特征,对其影像诊断价值进行归纳。方法: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检查影像学结果,对照病理。结果:40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在上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20例、8例;12例患者发生在中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9例、3例。病灶中心偏右25例,病灶中心偏左15例。病灶上下径较长,两端细尖,延续为正常的硬膜,形状与纺锤相似,顺邻近神经根向外侧多椎间孔伪足样蔓延,蛛网膜下腔受到挤压有所变窄,呈现出半环状包绕脊髓形态。6例患者增强扫描后肿瘤两端硬膜强化明显,与瘤体相延续,似脑膜尾征样改变,呈毛笔尖特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特征明显,结合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

  • 标签: 硬脊膜外 海绵状血管瘤 MR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结果和特征,对其影像诊断价值进行归纳。方法: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检查影像学结果,对照病理。结果:40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在上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20例、8例;12例患者发生在中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9例、3例。病灶中心偏右25例,病灶中心偏左15例。病灶上下径较长,两端细尖,延续为正常的硬膜,形状与纺锤相似,顺邻近神经根向外侧多椎间孔伪足样蔓延,蛛网膜下腔受到挤压有所变窄,呈现出半环状包绕脊髓形态。6例患者增强扫描后肿瘤两端硬膜强化明显,与瘤体相延续,似脑膜尾征样改变,呈毛笔尖特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特征明显,结合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

  • 标签: 硬脊膜外 海绵状血管瘤 MRI
  • 简介:摘要:正骨调手法 [1] 是作者 20 余年临床手法治疗经验的总结,手法特点“ 稳、准、轻、巧”,整体观念强, 集正骨、调、理筋、按摩 等手法于一体。 作者于 2014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门诊治疗老年人脊柱相关性疾病 187 例,有效率 96.3 %,疗效满意。本法 治疗老年人脊柱相关性疾病,方法简单,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正骨调脊手法 老年人 脊柱相关性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 正骨调手法 [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4 月到 2020 年 4 月在门诊运用正骨调手法 [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52 例 ,观察疗效。结果 运用正骨调手法 [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52 例, 有效率达 88.5 %。结论 正骨调手法 [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 疗效满意 。

  • 标签: [ ]正骨调脊手法 骨盆错位 膝关节疼痛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 正 骨调手法 [1]结合筋铲理筋疗法 治疗颈椎病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间在 门诊用正骨调手法 [1]结合筋铲理筋疗法 治疗颈椎病 110 例 , 观察疗效。 所有病人均拍颈椎 X光( CR或 DR)片。结果 运用正骨调手法 [1]结合筋铲理筋疗法 治疗颈椎病 110 例, 总有效率达 89.1 %。 结论 正骨调手法 [1]结合筋铲理筋疗法 治疗颈椎病, 疗效满意 。

  • 标签: [ ] 正骨调脊手法 筋铲理筋疗法 颈椎病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高龄产妇底肌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自我院 2016年 3月 -2017年 3月收治的高龄产妇中选取 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 52例,观察组产妇 52例,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各项指标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各项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后 12个月时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产后 1个月,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高龄产妇产后进行底肌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产后恢复效果,减少尿失禁情况的出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龄产妇 盆底肌锻炼 尿失禁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正骨调手法[1]治疗L3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到2020年4月在门诊运用正骨调手法[1]治疗L3错位致膝关节疼痛48例,观察疗效。结果 运用正骨调手法[1]治疗L3错位致膝关节疼痛48例,有效率达91.7%。结论 正骨调手法[1]治疗L3错位致膝关节疼痛48例,疗效满意。

  • 标签: []正骨调脊手法 L3错位 膝关节疼痛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发抑郁症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共计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盲选法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艾司西酞普兰单独治疗,观察组实施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法治疗,以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PSQ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法治疗应用于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建议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捏脊法 首发抑郁症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9月在我院进行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共 10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 n=53)和对照组( n=53),将实验组患者脑脊液流到腰麻针口的时间控制在 5秒以下,对照组患者则控制在 10秒以上。结果:实验组患者达到 T8阻滞平面的时间和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 8.86±0.34) min和( 10.26±0.19) min,均远少于对照组的( 12.38±0.39) min和( 15.69±0.54) min,同时实验组中麻醉效果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例数远多于对照组,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中将脑脊液流速控制在 5秒以下的麻醉效果最好。

  • 标签: 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 不同脑脊液流速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