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由全军脑血管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举办的第12届东方脑血管介入治疗大会(12thOrientalConferenceof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OCIN2012)将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东方 会议 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中心
  • 简介:神经于细胞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神经细胞、释放神经营养物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采集自体干细胞经颈动脉途径植入损伤部位,即可达到使患者完全或部分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科共实施干细胞移植1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病后遗症 神经干细胞移植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FIB与微血管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微血管变组及无微血管变组;同时选取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D-二聚体、FIB,分析它们在各组人群之间有何不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微血管变组高于无微血管变组(P〈O.05)。结论D-二聚体、FIB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变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纤维蛋白原 糖尿病 2型
  • 简介:目的应用MRA对比观察一次注血法和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差异。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一次注血组(17只)和二次注血组(18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自体动脉血(注血组)注入枕大池。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天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MRA技术观测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动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次注血组造模后3天神经功能损伤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3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68.18%,后逐渐恢复正常。二次注血组造模后5天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5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56.72%,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制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良好方法;采用MRA技术可活体观测脑血管痉挛。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动物模型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 标签: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摄影术 介入术
  • 简介:目的基于疾病负担,循证评价与遴选中国乡镇卫生院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基本药物。方法应用本系列研究之二制定的循证评价与遴选标准、方法和流程,循证评价并推荐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基本药物。结果①共纳入5个循证临床指南。②各国指南共涉及冠心病治疗药物5类13种。③阿司匹林被WHOEML(2011)、NEML(2009)、CNF(2010)共同推荐,指南证据较多,质量较高;肝素、对乙酰氨基酚、胰岛素、生理盐水、葡萄糖也均被3个目录推荐,但指南证据级别较低;华法林和氯吡格雷虽未被3个目录全部推荐,但指南证据级别较高;tPA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GPⅡb/Ⅲa和抗生素在指南中不建议常规使用。④以上推荐药物国内均有相应剂型和规格上市,除氯吡格雷价格较高,其余药物价格可负担。⑤中文低质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结果与国外高质量证据存在差异,需进一步验证。结论①脑血管供血不足药物推荐:强推荐阿司匹林;弱推荐华法林、氯吡格雷、肝素、对乙酰氨基酚、胰岛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弱不推荐tPA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GPⅡb/Ⅲa和抗生素。②国内脑血管供血不足药物治疗研究证据质量不高,缺少经济学评价研究。③建议对中医、中草药、特效药开展安全性、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同类比较;加强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防治体系建设。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基本药物 循证评价与遴选 脑血管供血不足
  • 简介:2010年NEJM有关糖尿流行学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前期患病率高达15.5%。而糖尿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作为糖尿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最常见的病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占透析患者总人数的50%以上,在我国也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终末期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压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TUI)在胎儿先天性心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T—TUI技术对二维超声筛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的17例孕22~30周中晚孕期胎儿进行检查,在获取满意的胎儿心脏容积数据后通过TUI模式,对胎儿心脏进行断层分析,并与产后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产前应用VET-TUI技术17例胎儿均获得满意的心脏容积数据及胎儿心脏断层成像图像,17例先天性心脏胎儿中单一性先天性心脏3例,复合性先天性心脏14例。17例胎儿心脏畸形包括心内膜垫缺损5例、永存左位上腔静脉7例(其中1例下腔静脉离断合并异常连接)、右心室双出口4例(包括左侧心室解剖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6例、室间隔缺损8例、主动脉弓缩窄2例、大动脉转位1例、主动脉闭锁2例、右位主动脉弓3例、左心室发育不良2例、右心室发育不良1例、单心室1例、三房心1例、镜面右位心1例。产前超声诊断与引产后尸检结果相符合10例(10/17),与产后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相符合5例(5/17),误诊2例(1例超声诊断永存动脉干,尸检证实为升主动脉闭锁,1例超声诊断单心室,尸检证实为左心室发育不良)。结论应用VET—TUI技术可增加超声图像的清晰度,使胎儿心脏与大血管容积图像清晰直观,易于辨别,较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提供更多胎儿心脏细微解剖结构的诊断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心脏病 先天性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
  • 简介:<正>由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和《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和《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暨首届海峡血管论坛于2012年6月14日~16日在广

  • 标签: 血管外科 中国南方 中华医学杂志 中山大学 主动脉夹层 电子版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 简介:<正>景在平教授简介姓名:景在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年11月籍贯:山东邹平学习和工作经历: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学士学位1980年-1985年:就职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988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就职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现任职务及社会兼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血管外科主任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

  • 标签: 军医大学 上海 第二 教授 大学毕业 附属
  • 简介: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性并发症。CVD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病总病死率的50%。血管,心瓣膜和心肌的钙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中80%的血管损伤和90%的冠状动脉疾病中均存在血管钙化。有学者通过电子束CT检查发现,54%~100%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脉动钙化,发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普通人[1]。

  • 标签: 终末期肾病 血管钙化 肾病患者 心血管并发症 冠状动脉疾病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正>叶建荣教授简介姓名:叶建荣性别:男出生年月:1946年7月籍贯:上海市学习和工作经历: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71年-1980年:就职于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1980年-198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学习,师从中国血管外科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冯友贤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83年-至今: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992年:在澳大利亚Monash医疗中心进修血管外科

  • 标签: 血管外科手术 上海市 血管外科学 医学院 医疗中心 复旦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FR)对2型糖尿肾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肾病患者按照GFR分为3组:GFR≥90ml/(min.1.73m2)为A组(34例),60ml/(min.1.73m2)≤GFR〈90ml/(min.1.73m2)为B组(39例),GFR〈60ml/(min.1.73m2)为C组(25例)。D组为正常人(50名)。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斑块部位的血管总面积(TVA)及管腔面积(LA),计算重构指数(RI)。结果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动脉平均IMT和血管重构率均为A组、B组和C组均高于D组(P均〈0.01),B组和C组均高于A组(P均〈0.05),C组高于B组(P均〈0.05)。颈动脉平均IMT与GFR呈负相关(r=-0.33,P〈0.05)。血管重构类型比较:仅C、D组间负性重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血管重构类型以无重构为主,其余各组中血管重构类型均以正性重构为主,且各组中正性重构发生率均高于负性重构发生率。结论糖尿肾病患者随着GFR减低,颈动脉IMT逐渐增厚,GFR可影响颈动脉血管重构。高频超声可准确、快捷地监测糖尿肾病患者GFR对颈动脉IMT及血管重构的影响。

  • 标签: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颈动脉 肾小球滤过率 血管重构 超声检查
  • 简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是普外科急腹症中少见疾病,易发生于老年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早期确诊率低、手术破坏性大及预后不佳等特点。有很多原因造成老年急腹症的诊断困难,包括询问病史困难、交流障碍、症状不典型、由于共存在引起的症状混淆等〔1〕。临床工作中易误诊、

  • 标签: 老年 栓塞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21例施行股-股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手术者16例,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同时行该手术者5例。结果本组21例手术均成功完成。2例术后残留轻度间歇性跛行,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静息痛。2例分别于术后6、17个月发现人造血管闭塞,术后平均2年通畅率为90%。结论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手术,也适用于特殊类型动脉瘤的腔内联合治疗。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瘤
  • 简介:1临床资料女,30岁,一胎孕38N,产检臀位入院。平素体健,孕期规律产检,无异常。入院体温36.8℃,脉搏76次/min、血压120/80mmHg,因初产臀位不规律腹痛,急诊在联合麻醉下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儿娩出顺利,胎盘胎膜完整,术中出血约200ml。术后心电监护,血压116/70mmHg、心率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氧饱和度98%,

  • 标签: 剖宫产术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
  • 简介:<正>《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远程采编系统自2010年2月起已开始试运行,为便于广大作者熟悉该系统投稿流程的操作,完成投稿,特将投稿主要操作流程报告如下。①首先登陆《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网页:http://www.jvscn.com;阅览网站"投稿须知"栏目里的内容,确定了解编辑部的投稿要求后,点击网站的"作者投稿"按钮,会弹出登录界面;若系初次投稿,请点击"注册",然后根据提示逐一进行注册,注册后可进入在线投稿;若系再次投稿则输入您注册时使用的邮箱和

  • 标签: 血管外科 投稿 电子版 采编系统 在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