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溶栓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心脑血管患者87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治疗对照组(n=43)与行溶栓治疗实验组,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除LAD/AOD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可进一步优化患者心功能,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溶栓治疗 心脑血管 心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对于老年人来说,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高发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关系密切,避免心力衰竭,防止脑血管出现意外。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会使肝脏与肾脏功能大幅降低,减少血容量,增加了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的发生。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预防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丙嗪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联合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66例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治疗组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护理。结果治疗组的SAS、SDS的评分明显优质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保健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康复率已经危险情况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的各项生存质量的指标明显优质与常规组。结论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应用预防和护理干预,能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老年心脑血管病 护理干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RBC聚集指数和血浆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RBC变形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poA-1、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TG、TC、LDL-C和Apo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脂检验对于诊断筛查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疾病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因此为有效治疗患者疾病,应重视常规监测血脂水平。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血脂检验 诊治 应用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诊治的7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心脑血管)与观察组(合并心脑血管),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诱因及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嗜甜、吸烟、嗜荤及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甜、吸烟、嗜荤及低血糖时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患者常见诱因,在治疗时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控制脂肪、盐及糖的摄入量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临床内科 疾病诱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的临床内科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减压药物、软化血管、活血化瘀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嗜甜食、吸烟、嗜荤食、低血糖发生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2型糖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患者喜甜食、吸烟、嗜荤食及低血糖发生史,针对此疾病患者应控制饮食中糖、盐的摄入,并采取减压药物、活血化瘀及软化血管方式配合治疗,同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临床内科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 抢救 心脑血管病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脑血管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6例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至本院就诊的心脑血管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50例同时间至本院体检的健康组作为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就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D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研究组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抗凝血酶III(AT-III)以及D-D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凝血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病情转归良好患者,病残患者的各凝血指标则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患者凝血功能并给予其D-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情以及判断预后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可为主治医师选择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治疗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9月~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9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介入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术后护理中,能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护理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血管疾病 介入术 并发症发生率 Barthel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90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中45例出血性脑血管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另外45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77%。结论对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给予患者进行分治疗的主要方式,是给予患者进行脱水和利尿,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缺血性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出血性急性脑血管患者。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意识障碍患者 临床诊治方法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DSA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诊疗 护理
  • 简介:摘要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无创观察急性脑血管继发性损害成为现实,新的磁共振技术如弥散张量成像可以直接观察颅内纤维束的形态学变化,并量化评估,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已证实脑血管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序列特征和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临床密切相关,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继发性损害 华勒变性 核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脑梗死 脑出血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并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急性脑血管合并意识障碍患者 10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成治疗 1组与治疗 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 50人 ,对治疗 1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方法,给予治疗 2组的患者使用纳若酮进行治疗,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从对比中能够看出治疗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治疗 1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血管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纳若酮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治疗。

  • 标签: 急性 脑血管病并意识障碍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神经功能缺失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脑血管神经功能缺失患者76例展开研究,入选患者于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按抽选顺序单双号分为2组,包括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组间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康复治疗于脑血管神经功能缺失患者中能够使之神经功能得到更显著地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缺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收取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录的48例重症脑血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采取常规护理的一组为对照组,该组患者24例。采取循证护理的一组为观察组,该组患者24例。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较之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较低,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针对重症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采取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减低患者出现死亡的几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循证护理值得被大力推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循证护理 重症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5岁以上精神病人与脑血管的治疗与研究。方法对64例患有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64例精神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的概率较高,同时伴有智能障碍,分析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50例患者经过5-10天的治疗症状得到缓解,痊愈出院;14例患者在出院时尚未完全痊愈,部分精神症状尚未完全消失。结论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病人 脑血管病 相关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变性质以及与意识障碍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收治的264例急性脑血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4例急性脑血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发生率为11.3%,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15.1%(20/132)、9.7%(9/92)和2.5%(1/40)。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30例中死亡20例,占66.7%,其中脑出血13例(15/20,75%)、脑梗死4例(4/11,36.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3,33.3%);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34例患者中,死亡63例,占26.9%。脑出血患者中神清、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别为1、2、4和1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1、2、3和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分别为1、1、1和0例。结论脑出血较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且病死率高;意识障碍重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后1周内的急性脑血管患者易致消化道出血。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上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治疗脑血管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作用。方法通过脑血管合并重症肺炎病人俯卧位护理通气方法,观察记录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后第1、4、8天时的各项临床指标及症状变化。结果使用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体温、血象、血常规、胸部X线及症状及体征皆有好转。结论提示俯卧位通气对脑血管合并重症肺炎的患者的治疗具有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等临床意义。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脑血管病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急性脑血管脑梗死(CI)、脑出血(I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血脂检查指标(TC、TG、HDL-C、LDL-C、ApoAI、ApoB)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住院的102例急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住院的非脑血管患者30例,全部患者入院次日检查各项血脂指标。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来讲,CI组与SA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来讲,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来讲,CI组、ICH组与SA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TC、ApoAI及ApoB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TG、HDL-C、LDL-C水平来讲,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水平与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无相关性,ApoAI、ApoB与患者脑血管的发生情况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