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其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微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及PCR产物克隆的方法,分析该患者及其父母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寻找变异位点。结果:该例患者的血清学正定型为ABweak,ABO基因外显子分型结果为A102/B101,其B等位基因增强子CBF/NF-Y微卫星区比正常的4个43bp串联多了一个串联,B等位基因启动子缺少-35~-18的18bp序列。结论:该患者B等位基因调控区内的变异很可能是引起其B抗原表达的原因。

  • 标签: ABO血型 疑难血型 调控区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中空心螺钉三重建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在我院医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6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每组34例。本次乙组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甲组是空心螺钉三重建技术治疗,总结并发症,足部关节功能。结果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94%)低于乙组(20.59%),差异显著(x2=5.100,P=0.024)。甲组足部关节功能的总优良率(94.12%)高于乙组(70.59%),差异显著(x2=6.476,P=0.011)。结论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中,空心螺钉三重建技术可有效改善其足部关节功能,且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低。

  • 标签: Lisfranc 关节损伤 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主要方法,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该技术对于手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吻合技术要求极高,且完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手术时间较长,尽管机械缝合逐渐进入手术治疗中,但完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还是需要完善。本文通过分析21例UPJO患者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得出此方式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患者肾盂输尿管狭窄。对于原发性和继发性UPJ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和88%。本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减少麻醉时间和费用,减少患者风险,增加耐受性,易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式微凝胶试验在输血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抽血检查的296例患者,对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传统方法以及卡式微凝胶试验。结果所有患者进行卡式微凝集法检测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100%,反定型为99.32%;采用盐水法检测出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98.98%,反定型为98.31%。3例RhD型,占比为1.01%。结论在输血检验中采用卡式微凝胶试验能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输血 检验
  • 简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20ng/μlDNA,即可通过简单的杂合、连接、PCR扩增及电泳步骤,在同一反应管中对四十多个不同的靶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先于2002年由荷兰的Schouten等[1]报道。如今短短几年中,该技术已被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实验室采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篇不同领域采用该技术方法的报道在重要刊物上发表。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基因缺失 基因重复 突变检测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型不规则抗体使用微凝胶技术检测筛查情况和使用情况。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对29208例接受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患者的检测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鉴定阳性抗体特异性。结果全部患者中有90例检测出了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是0.31%。特异性抗体主要是Rh血型系统,有22%属于抗-D抗体%、21.11%属于抗-E抗体、11.11%属于抗-Ec抗体;有11例MNSs系统抗-Mur抗体,占12.22%、有7例抗-M抗体,占7.78%;Lewis系统抗-Lea抗体占8.89%;冷抗体占7.78%。非特异性抗体占13.33%。结论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特异性能够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防止溶血性输血事件发生。

  • 标签: 微柱凝胶技术 不规则抗体筛查 安全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式微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76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10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卡式微凝胶试验、对照组给予常规盐水法检验,各88例,且对正定型率、反定型率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正定型率及反定型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卡式微凝胶试验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提高一次性正确率的同时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输血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行静脉输液的患者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患者应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堵塞率、留置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应用留置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针堵塞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静脉炎发生率较低、护患满意度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效果较好,值得在静脉输液操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 普通静脉留置针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检验中卡式微凝胶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840例进行输血检验的患者,根据其输血检验的方式分为常规组(360例,实施常规检验)和卡式组(480例,实施卡式微凝胶试验)。对比2组患者血型检测结果中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2组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差异。结果卡式组血型检测结果中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2组自身抗体阳性率、抗-E阳性率、抗-Lea阳性率、抗-Ce阳性率、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率和总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中应用卡式微凝胶试验的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较高,且对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与常规方法相近。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输血检验 正定型符合率 反定型符合率 抗体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诊治体会,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将我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120例患者,均分为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具体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其他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常规开腹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普外科推广价值。

  • 标签: 普外科 中急性阑尾炎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轴扫技术 腹部CT 辐射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医学研究分析法,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以来75例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依照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凝聚胺法(对照组)和微凝胶法(观察组)两组,临床观察和比对两组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结果微凝集法凝聚胺法中,不规则抗体标本显著多于凝聚胺法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凝聚胺法组,值得临床检测血液样本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检测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外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组与人性化组,每一组患者46例,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人性化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与常规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外科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轴扫技术 腹部CT 辐射量
  • 简介: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ofthenewborn,HDN)是因母婴红细胞血型不合,母体的免疫系统被胎儿红细胞致敏而产生IgG类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发同种免疫性溶血,其发病概率与孕妇体内IgG抗-A/B抗体效价相关[1-3]。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IgG抗-A/B抗体效价 O型血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镜(腹腔镜+输尿管镜)联合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相关指标令人满意,取石率为100%,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双镜(腹腔镜+输尿管镜)联合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输尿管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肾盏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15例、47-XXY13例、47-XXX1例、47-XYY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胚胎停止发育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绒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相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进展 屈光度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合并三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合并三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手术创伤指标、预后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的HS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等预后指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2%,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与对照组的1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1.000)。结论对于合并三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三柱损伤 前后联合入路 内固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