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2009年中枢神经系统术后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和病原学分布。方法查阅该院自2005-2009年符合病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病例45例,回顾分析相关病史资料。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诱发因素中,脑外伤15例,占33.30.4;自发出血8例,占17.8%;脑室打开7例,占15.6%。共分离出57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株,占33.3%;革兰阴性杆菌24株,占42.1%。结论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脑外伤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 标签: 神经外科术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菌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7例,收集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97例患者支气管分泌物分离病原菌53株(54.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92.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3株(占5.7%),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和肺炎链球菌1株;真菌1株(1.9%),为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较高(均〉7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为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均为85.7%),其次对亚胺培南(42.9%);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50%)。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分泌物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研究对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分泌物 病原菌
  • 简介:目的探讨革兰阳性球菌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以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中脑脊液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入侵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原学特点。结果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检出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38例。脑室外引流、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脑室腹膜腔分流(VP)、开放性颅脑外伤和开颅手术是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最常见入侵途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脑脊液白细胞数可以正常。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结论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与脑脊液外引流及分流装置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常不典型。治疗除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拔除可能导致感染的植入装置至关重要。

  • 标签: 革兰阳性球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外引流 脑脊液分流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细胞亚群在老年CAP急性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老年CAP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老年CAP患者和35名老年健康对照组、25例非老年CAP患者和25名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观察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1.老年CAP组CD3+T细胞比老年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比老年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CAP组和非老年CAP组CD3+、CD4+、CD8+、CD4+/CD8+的比较结果显示:老年CAP组的CD3+T细胞低于非老年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其中,这两组的CD3+T细胞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D8+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4+/CD8+水平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CAP患者急性期既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又存在免疫调节网络失衡。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老年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
  • 简介:脑脊液细胞增多一般与细菌性脑膜炎有关,也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尤其在病毒性脑膜炎早期.一项报告显示,在因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38例患者中(1/4脑炎患者),白细胞总数的中位数为150个/μL,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仅为0.03.相反,因肠道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白细胞总数的中位数为105个/mm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为0.30.肠道病毒并不是唯一能够引起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毒.Tyler等发现,在174例西尼罗病毒脑膜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的患者占45.6%,其中17.2%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增多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NSICU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1例,感染率4.6%。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率(10.5%)高于颈内静脉(4.0%)和锁骨下静脉(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5,P=0.008)。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50.0%),革兰阴性菌11株(42.3%),真菌2株(7.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最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4株)、黏质沙雷菌(3株)最常见;真菌为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株。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前2位是表皮葡萄球菌(19.2%)、肺炎克雷伯菌(15.4%);13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1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NS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且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注意无菌操作,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的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的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anthropi)是一类条件致病菌,自Appelbaum等报道第1例人苍白杆菌引起胰腺脓肿病例以来,其致病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微生物学家的重视,我院2007年收治了2例人苍白杆菌致免疫功能正常人败血症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女,23岁。因畏寒、发热伴咳嗽、咯痰、恶心、呕吐、腹泻11d入院。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伴畏寒、咽痛及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无寒战。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正常,予克林霉素、头孢呋辛等抗感染治疗4d,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4℃,并出现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伴腹泻,呈糊状或水样便改用奈康唑、利巴韦林和头孢吡肟治疗4d,腹泻好转,但仍有发热等其他症状,体温波动于38.0~39.5℃。

  • 标签: 人苍白杆菌 败血症 免疫功能正常人
  • 简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牛理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血浆浓度很低(〈0.1μg/L)。细菌感染时,作为系统性炎性反血的一部分,甲状腺外的神经内分细胞合成PCT、明显增多。

  • 标签: 降钙素原 感染 休克 多脏器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