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正>利培(risperidone)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大量的双盲对照试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其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对其它精神障碍也有效。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有不少作者陆续报道该药的一些副作用,现综述如下。1神经系统1.1癫痫陆健报道一女性,19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利培4mg/d,于第36d、38d两次出现突然跌倒在地,口吐白沫,两眼上翻伴四肢抽搐,面色青紫等现象。症状持续0.5~1.5分钟,醒后觉乏力,

  • 标签: 不良反应 传统抗精神病药 四肢抽搐 面色青紫 血管神经性水肿 双盲对照
  • 简介:自1995年报道cDNA编码的脂联素至今仅有10年时间。令医学界惊喜的发现接踵而来:人们研究发现它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之间有着极有趣的联系。低脂联素血症是预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脂联素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多种代谢性疾病,特别是肥胖症、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中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联素与噻唑烷二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噻唑烷二酮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心脑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肾病入选标准的慢性肾病(CKD)Ⅰ~Ⅲ期患者60例,基础治疗全部用氯沙坦,随机分为丹参组、基础治疗对照组,治疗用药2周,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压、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丹参组治疗2周时血肌酐(SCr)水平较基线下降[(162.2±10.1)μmol/L比(134.0±7.1)μmol/L],与对照组治疗2周时[(151.8±8.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增加,对照组治疗2周时SCr水平较基线无明显下降。2组治疗后24h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基线相比,丹参组尿NAG下降有明显差异,氯沙坦组无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在氯沙坦降低蛋白尿的基础上,丹参还具有保护肾小管功能及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作用,且安全性好,是高血压肾病治疗的可选药物之一。

  • 标签: 高血压肾病 丹参酮 肾功能
  • 简介:<正>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压50ml静滴,日1次;胞二磷胆碱0.75~1.0日1次,静滴10~14天),治疗组加用纳络0.8mg静滴,日2次。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所提高,治疗组较为显著

  • 标签: 纳络酮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除拮抗环受体外尚有明显中枢和外周抗肾上腺素、抗胆碱,阻断5-H1、5-H2受体作用,具有强大镇静催眠作用。它是一种广谱抗精神病药物,适用范围广,对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青春型兴奋等阳性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但该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氯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11.2%。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氯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氯氮平 白细胞减少症
  • 简介:饮食(KD)是一种以脂肪及脂肪酸为主要构成的配方饮食,含高比例脂肪、适量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是一种疗效确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生饮食最早由Wilder于1921年报道,作为难治性癫痫的一种补充疗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KD不断被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就KD在各种疾病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生酮饮食 神经系统疾病 肿瘤 炎症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米平对吉西他滨治疗的胰腺癌移植瘤裸鼠进食量、体重和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24只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吉西他滨组(术后第1、4、7、10天腹腔注射吉西他滨100mg/kg体重)和联用组(吉西他滨组+米平10mg·kg^-1·d^-1灌胃,持续21d),每组8只。术后21d处死裸鼠,比较3组动物体重、进食量、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吉西他滨组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长作用,但存在显著的胃纳减少和体重降低等不良反应。术后第21天,联用组和吉西他滨组胰腺癌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差异,抑瘤率分别为69.13%和71.60%(P〉0.05);联用组进食量(3.12±0.11)g、体重(14.68±0.42)g,稍高于吉西他滨组的(2.96±0.14)g和(14.38±0.61)g(P值均〉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5±0.13)g和(17.46±0.52)g(P值均〈0.05)。结论吉西他滨化疗具有显著的抗胰腺癌作用,米平虽无显著增效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剂量吉西他滨化疔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胰腺肿瘤 抗抑郁药 药物疗法 联合 米氮平 吉西他滨
  • 简介:目的研究罗格列(RSG)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高血压状态、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及其离体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正常大鼠(WKY)对照组(幼年16只,成年15只)、未治疗的SHR组(幼年9只,成年9只)、RSG治疗的SHR组〔幼年6只,成年6只,3mg/(kg.d),口服,治疗2周〕。2周后,测量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成年SHR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离胸主动脉,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对比观察不同处理组离体主动脉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结果在成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187±4)vs(181±5)mmHg,P〉0.05;(6.2±0.2)vs(5.3±0.3)mmol/L,P〉0.05;(23.8±3.7)vs(20.4±0.8)mU/L,P〉0.05〕。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与未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最大收缩率:(72±8)%vs(73±4)%,P〉0.05〕;在幼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亦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较未治疗组显著增加〔(40±6)%vs(61±5)%,P〈0.01〕。结论短期RSG治疗可改善幼年SHR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 标签: 罗格列酮 胰岛素 高血压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胺碘在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循环下92例窦性心律、年龄〉50岁的瓣膜性心脏病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两组比较瓣膜置换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瓣膜置换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能降低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发生率,有效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

  • 标签: 胺碘酮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房颤动
  • 简介:<正>39例患者已用氯丙嗪≥300mg/d治疗8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SNSS)评分>60分,随机分两组:研究组18例在氯丙嗪治疗基础上,加用奥平2.5mg/d,视病情可加至5mg/d,4周后渐减氯丙嗪量。对照组21例,奥平5mg/d始,视病情惭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0mg/d;氯丙嗪在第1周内渐减至完全停用。治疗8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PS)减分率分别为51.7%和55.1%,有效率50.0%和57.1%,肝功异常率11.1%和

  • 标签: 奥氮平 减分率 临床观察 肝功异常
  • 简介:高粘综合症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是脑梗死的前期临床症状。为了更好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我院运用乙可可碱,加用脑复康治疗高粘综合症78例,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乙酮可可碱 脑复康 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高粘综合征
  • 简介:<正>42例患者应用丁螺环5mg/d开始,每2~3天渐增5mg直至10~20mg/d,分2~3次服。氯丙咪嗪从50mg/d开始,增至100~175mg/d,分2次服。结果:HAMD评分较治疗前基线分显著降低(P<0.01)。HAMD总评分第1周即有下降,第2周下降显著(P<0.01)。第6周末痊愈率71.42%,显著进步21.43%,

  • 标签: 丁螺环酮 丙咪嗪 郁症 临床观察 痊愈率 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住院心衰并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48例,给胺碘治疗,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注,于15min内注完,10min后根据病情重复给药,总量〈1200mg/24h,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结果本组48例显效27例,占56.3%;有效20例,占41.6%;无效1例,占2.1%。结论胺碘在治疗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患者,男,66岁,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一周于2003年3月17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乙肝”“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60/110mmHg,问断服用药物治疗,入院查体:T:36.4℃,P:84次/分,R:24次/分,BP:145/80mmHg,神志清晰、精

  • 标签: 静注 胺碘酮 窦性停搏 药物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
  •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格列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格列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建立ANP模型,于造模后3、6、12h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并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ANP组6h点的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7171±1636)U/L和13.00±2.36,均较假手术组的(523±166)U/L和1.67±2.34显著增高(P〈0.01),而PPARγmRNA在两组中表达均较弱,无显著差异(0.18±0.05对0.22±0.03,P〉0.05);吡格列组6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评分分别为(4504±1901)U/L和9.00±0.89,均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PPARγ,mRNA表达较ANP组增强(0.56±0.05对0.18±0.05,P〈0.05)。结论吡格列对ANP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受体 吡格列酮
  • 简介:<正>32例患者在房颤时静注胺碘150mg负荷量后,以600mg/min静滴维持,24h静脉用量600mg,连续7d,转为窦律后再减为200mg/d。若仍未转复则停药。共观察3周。结果:26例用药后转复窦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其中用药后2h转复3例,2~4h转复11

  • 标签: 负荷量 心室率
  • 简介:目的探讨花姜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3.75、7.5、15、30、60μg/ml的花姜处理PANC1细胞,以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磷酸化STAT1(p-STAT1)、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花姜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PANC1细胞的生长,15μg/ml花姜作用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达(72.8±2.72)%,并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率达14.2%;同时,PANC1细胞p-STAT1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0.654±0.048对0.074±0.011,0.577±0.044对0.218±0.027,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0.162±0.029对0.459±0.034,P<0.05).结论花姜可能通过上调STAT1活性,升高Bax/Bcl-2比率,从而诱导PANC1细胞的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

  • 标签: 胰腺肿瘤 转录激活因子1 花姜酮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顿服普罗帕转复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8例,无严重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并排除瓣膜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损害。随机分为普罗帕组和毛花甙C组:普罗帕组一次顿服普罗帕负荷量300—600mg(6~8mg/kg);毛花甙C组静推西地兰0.4mg,4h后仍为心房颤动则追加0.2mg。在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患者心律、速率、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给药到心房颤动转复的时间及转复瞬间心电图情况。比较两组患者4h、8h和12h内房颤转复率及转复时间。结果普罗帕组39例,其中4h内转复21例(53.85%);毛花甙C组共39例,其中4h内转复10例(25.64%)。4h内普罗帕组房颤动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P〈0.05),4h内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心力衰竭、严重心肌缺血的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顿服普罗帕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心房颤动 转复心律 普罗帕酮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t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与慢性胃炎、胃癌关系密切,根除Hp在治疗上述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我国属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为(63.9±4.3)%,属世界上高感染地区。

  • 标签: 三联疗法 根除 幽门螺杆菌 枸橼酸铋钾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