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白悬浮红细胞在制备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制备过程对白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22份全血当日采集后分别于6和24h内制备成白悬浮红细胞2U,检测制备前后各项指标:K+、FHb、pH、Hct。结果: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前K+、FHb、pH、Hot均值较制备后K+、FHb、pH、Hct均值低(P〈O.01),且制备前后6hK+、FHb、PH、Hct均值较24h制备白悬浮红细胞K+、FHb、PH、Hct均值低(P(0.01)。结论:制备前后和制备时间对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有影响(P〈O.01)。

  • 标签: 去白 红细胞悬液制备
  • 简介:目的:评价临床输注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单采血小板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效果。方法:150例输注白细胞血液制剂(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0例输注非去白细胞同类血液制剂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FNHT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后FNHTR分别为3例(3%)和18例(18%);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FNHTR分别为4例(8%)和15例(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防止或降低FNHTR发生,对多次输血治疗患者效果尤佳。

  • 标签: 去白细胞 输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储存期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溶血率检测,了解白悬红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收集储存期1周(1w组)、2周(2w组)、3周(3w组)、4-5周(4-5w组)白悬红各10袋,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后立即(0h)和(4±2)℃保存24h取样测定其K+、FHb,并计算溶血率。结果:洗涤后0h,4组K+含量分别为(0.38±0.04)、(0.44±0.08)、(0.53±0.23)、(0.65±0.20)mmol/L,3w组和4-5w组明显高于1w组、2w组(P〈0.05);洗涤后保存24h,各组K+分别为(1.89±0.32)、(1.89±0.60)、(2.02±0.45)、(2.62±0.31)mmol/L,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但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无论是洗涤后0h,还是保存24h,FHb、溶血率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而且4-5w组洗涤红细胞保存24h,FHb为(0.90±0.32)g/L,明显高于国标水平。结论:建议尽量避免使用保存期4-5w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而且制备好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减少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悬浮时间。

  • 标签: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储存时间 洗涤红细胞 钾离子浓度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白细胞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1条规定,采集血液前应征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对其进行必要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一方面是保证献血者自身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笔者就当前血站献血前健康征询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献血者健康征询 思考
  • 简介:医院评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重要措施。输血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重要前提。输血安全除了考虑血液安全外,还要严密监管实施输血各个环节和步骤,包括制度建立、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输血相容性检测、血液妒夺与发放、输注过程监护及输血后疗效评估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就医院评审中输血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 标签: 医院评审 输血 质量管理
  • 简介:凡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90年代不能写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期可采用全数字式写法,如2011-07-21,年月日之间使用半字线“一”,起止日期用一字线“一”表示,例:2010-07-21-2011-07-21、2011-07-21-08-31、2011-07-21-31,分别表示2010年7月21日至2011年7月21日、2011年7月21日至8月31日、2011年7月21至31日。当月、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上加“0”。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2003年不能简写为03年。

  • 标签: 阿拉伯数字 数字式 位数
  • 简介:目的:①对我院输血科过去一段时间工作进行评价;②从输血反应层面,探讨输血发展方向。方法:回顾2003年3月—200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情况,结合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结果:①未发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总计917人次;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已成为个例,而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确是大面积存在,且不受重视。结论:①我院输血科很好地保障了临床安全用血任务;②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以后输血发展方向。

  • 标签: 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发生率 发展方向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方式,科学与合理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量。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24h动态法失血量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同时分析Hb24h动态法在2组间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失血量和因机体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

  • 标签: Hb的24h动态法 称重法和计量法 手术患者 失血量
  • 简介:"黏"与"粘"在使用中容易混淆,是常有的事。根据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解,这2个字是有区别的。这2个字不仅读音不同、字形不同,用法也有差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粘"标为动词,"黏"标为形容词。

  • 标签: 使用规范 “粘” 词典 汉语
  • 简介:"黏"与"粘"在使用中容易混淆,是常有的事。根据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解,这2个字是有区别的。这2个字不仅读音不同、字形不同,用法也有差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粘"标为动词,

  • 标签: 使用规范 “粘” 词典 汉语
  • 简介: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旧制单位mg/dl现已废除,新法定计量单位为mmol/L。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新旧单位之间换算系数分别为:0.0259、0.0113、0.0555。例如:胆固醇:110mg/dl×0.0259→2.85mmol/I。;三酰甘油:20mg/dl×0.0113→0.226mmol/l。;血糖:70mg/dl×0.0555→3.89mmol/L。

  • 标签: 三酰甘油 法定计量单位 胆固醇 旧制单位 换算系数 葡萄糖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后对血小板质量及体外功能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评估一种改良血浆置换术在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确诊116例重型ITP患者随机分组进入A、B、C组,A组为改良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43例患者,B组为传统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37例患者,C组为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治疗36例患者。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浆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提升及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比较,A组在提升血小板速度及幅度方面更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清除血小板相关抗体能力更强,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凝血时间、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浆球蛋白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置换后24h内浮肿、头晕、乏力症状发生率较B组有所升高,但A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发生率较B组明显下降。结论:改良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成人重型ITP中疗效明确,疗效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及传统血浆置换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较传统血浆置换降低,不受血浆供给限制,随时可以开展,可节约大量血浆。但有可能发生低血浆蛋白血症,尤其是低球蛋白血症,需要积极预防。

  • 标签: 血浆置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糖皮质激素
  • 简介:临床输血是现代急救及预防疾病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具有风险,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疾病传播,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着输血医学发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是临床输血工作者研究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临床输血安全因素、保障安全用血对策探讨如下。

  • 标签: 输血 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适应症及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应用洗涤红细胞治疗患者72例(治疗组)和应用全血治疗患者66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全血和应用洗涤红细胞对于贫血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提升无显著差别,而2者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洗涤红细胞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应用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