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目前已明确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AP)发作或复发。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脂血症AP病例日益增多。目的:总结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L—SAP和胆源SAP(BSAP)病例,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HL—SAP患者和94例BSAP患者纳入研究。HL-SAP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BSAP组[(42.50±13.34)岁对(62.17±16.17)岁,P=0.000];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水平、合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者比例以及血清淀粉酶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比例(52.6%对22.3%)均显著高于BSAP组(P〈0.05)。两组间胰腺局部和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HL-SAP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数呈正相关(r=0.382,P=0.018)。HL-SAP组出院后复发率显著高于BSAP组(42.1%对11.7%,P=0.000),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组HL—SAP患者发病年龄偏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者比例较高,约半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正常或升高不显著,AP易复发。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高三酰甘油血症 淀粉酶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结肠水疗加三氧治疗溃疡结肠炎效果。方法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g,每天3次,治疗组经结肠途径治疗系统清洗肠道加用三氧疗法,治疗观察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94.29%(P〈0.05)。结论三氧疗法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结肠炎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途径治疗系统 三氧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胰腺炎患者早期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鼻胆管引流(ENBD)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至2011年于我院就诊83例急性胆源胰腺炎患者,对其行48h内镜下ERCP及必要ENBD,观察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情况、体温、白细胞、肝功能、血和尿淀粉酶、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除1例患者插管失败后并发DIC死亡,所有患者ENBD均成功施行,成功率98.79%,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同时取石治疗。并发十二指肠穿孔1例(1/82,1.22%),十二指肠乳头出血7例(7/82,8.54%)。余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再次取石或二期手术治疗,但最终3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95.18%(79/83)。结论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损伤控制手术理念,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后,急性胆源胰腺炎采用早期急诊ENBD治疗是安全有效,而且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鼻胆管引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急诊
  • 简介:背景:功能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目前中国使用最广泛抗轻中度焦虑抑郁药物。目的:系统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辅助治疗中国FD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有关比较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与常规药物(对照组)治疗FD疗效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行质量评分,应用RevMan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83例FD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40,95%CI:1.33—1.47,P〈0.05)。亚组分析显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疗效均优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提高FD疗效,且安全较高。

  • 标签: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功能性消化不良 META分析 治疗
  • 简介:胃癌发生发展是多种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所造成,本文简介了主要相关基因,对胃癌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 简介: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结肠癌发病、转移与复发与大肠癌干细胞有关。然而,机体免疫系统对大肠癌干细胞免疫识别、大肠癌肿瘤干细胞在诱导肿瘤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及其机制仍然不明确,针对大肠癌干细胞免疫治疗也在起始阶段。本文拟对大肠癌干细胞与CD200之间相互关系作一综述。为大肠癌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干细胞 CD200 CD200R 肿瘤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rs)护理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89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TS组,对照组按围手术期常规护理;FTS组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各个环节中.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恢复指标中FTS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可促进胃肠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护理 胃肠外科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安全及方法与技巧。方法通过我院199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共诊治115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15例患者,113例患者成功,成功率为98.5%。无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取上消化道是安全可行,在确保不出现大出血及穿孔前提下取出异物,故术前选择好适应症,术中根据不同异物,选择不同方法及配件是成功关键。

  • 标签: 异物 胃镜
  • 简介:目的探索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临床价值和运用心得。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整体观念模式实施502例资料,从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统计学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然后与文献中结肠镜双人操作技术进行优缺点比较。结果运用结肠镜检查整体模式在成功率、插入时间、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所有病例无一例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结肠镜检查整体观念模式实施单人操作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依从好等优点,值得提倡。

  • 标签: 结肠镜整体观念模式观念转变优势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肠癌治疗手段有较大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大肠癌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差和死亡主要原因,其过程除受传统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调控之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microRNAs等多种因素参与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作用,对其预后估计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侵袭转移 趋化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 MICRORNAS
  • 简介: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诊断水平对胃癌早发现和早治疗非常重要。基层医院对早期胃癌筛查方法有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隐血珠检测、硫糖蛋白检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胃肠X线钡餐检测等方法,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对有条件基层医院应重视内镜医生专业技术规范化培训,尤其提高他们对早期胃癌识别能力,积极采用各种内镜辅助诊断技术,可建立多学科合作早期胃癌协作组模式,共同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诊治水平。

  • 标签: 基层医院 早期胃癌 筛查 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协作组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血管畸形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病例,就其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以小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临床特点多数病例病程长,反复、间歇便血。内镜和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率为45.5%(10/22)和87.5%(7/8)。结论内镜和血管造影仍是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先采用创伤方法,手术治疗要准确定位。

  • 标签: 胃肠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CKJ方”对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方法分别采用CCl4或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两批实验均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CKJ方组、扶正化瘀方组和秋水仙碱组各11只.在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GGT、TBIL、Alb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CCl4模型,CKJ组肝组织Hyp含量为293.0±99.1μg/g肝湿重,显著低于模型组(524.5±143.0μg/g肝湿重,P〈0.01);CKJ改善肝功能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CKJ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在DMN模型,试验结果类似于在CCl4模型见到情形.结论CKJ方能有效防治CCl4或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其疗效与扶正化瘀方相当,优于秋水仙碱.

  • 标签: 肝纤维化 CKJ方 四氯化碳 二甲基亚硝胺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riB)患者肝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达与肝窦病变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CHB患者肝活检组织PDGF表达;采用电镜技术分析CHB患者肝窦病变,并分析其表达变化与肝窦病变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窦病变有狭窄、阻塞、扩张、窦周隙淤血、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改变。PDGF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度呈一致改变,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炎症活动度和病理组织学分度加重,PDGF在肝组织中表达逐渐明显,且轻度与中度、重度、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DGF表达强弱与肝窦和窦周隙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结论PDGF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CHB患者炎症进展及肝窦和窦周隙病变发病过程。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活检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肝窦
  • 简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结果:81.9%(59/72)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活动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活动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
  • 简介: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方法将经胃镜证实胃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治疗组60例)与奥美拉唑组(对照组58例)。治疗组应用埃索美拉唑40mg,对照组用奥美拉唑20Ing均睡前服,治疗3周、6周后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36.7%和17.2%、75.0%和43.1%、95.0%和72.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40.0%和37.9%、86.7%和81.0%、98.3%和9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相当,但埃索美拉唑起效快,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胃溃疡
  • 简介:目的总结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难插ERCP操作中应用经验体会,分析其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常规插管不能完成采用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41例临床资料。结果41例行针状刀乳头切开,成功37例,成功率为90.2%,使ERCP成功率由86%提升到96.9%,术中出现乳头部出血10例,2例出血自行停止,8例给予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氩气烧灼或钛夹止血,出血停止。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3例,胆管炎2例,穿孔1例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在ERCP操作中由于各种生理及病理原因造成常规插管困难使用针状刀进行乳头切开,可提高ERCP操作成功率,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前提下,仔细耐心操作,便可最大限度控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状刀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困难ERCP
  • 简介: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结论严重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