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1989年choo等首先建立了血清抗-HCV特异性检测方法以来,仅短短几年,HC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经基因序列分析,根据毒株核苷序列的差异,可区分HCV的不同基因型。为了解哈尔滨地区的HCV基因型,我们对115份HCVRNA阳性血清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兹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哈尔滨地区 RNA基因 抗-HCV阳性 HCV基因型 基因序列分析 丙型肝炎
  • 简介: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等,容易漏诊、误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EG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本文就近年对EG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占世界人口的25%并且是各种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HCV的组织嗜性仍有争议,进入细胞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最近研究发现,一种膜表面粘附分子CB81能与HCV的包膜蛋白结合,可能与HCV感染靶细胞有关。现将有关CD81结构与功能以及在HCV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CD81分子 B细胞活化 T细胞 HCV感染 发病机制 粘附分子
  • 简介:背景:嗜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嗜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国内报道嗜细胞性胃肠炎的文献45篇计95例。结果①有过敏史者8例(占84%);有过敏诱因者41例(占43.2%)。②临床症状多样化,型:黏膜病变型占61%,肌层病变型占9.4%,浆膜病变型占29.5%。③外周血嗜粒细胞增高者90.5%;骨髓检查及腹水检查阳性率达100%;血沉异常者占8118%;lgE异常者占47.3%;胃镜病理提示有嗜粒细胞浸润者92.6%;肠镜病理提示有嗜粒细胞浸润者62.5%。④激素治疗66例,治愈率100%;给予抗组胺等对症治疗25例,治愈率88%,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10年嗜细胞性胃肠炎有增多趋势。外周血嗜细胞计数、胃肠道多部位活检、骨髓检查、腹水检查、血沉及IgE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良好,对激素治疗敏感,调整饮食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特点 诊及治疗
  • 简介:自从1983年Warren和Mashall发现并成功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下同)以及揭示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有关Hp感染与中医病证的关系,已逐渐引起重视.自1999年1月~2000年6月,我院对慢性胃病患者206例,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辨证,结合Hp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胃病 HP感染 中医病证 分型 诊断 HP检测
  • 简介:甲基丙二血症(Methylmalonicacademia,MMA)又称甲基丙二尿症(Methylmalonicaciduri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CM)或其辅酶钴胺素(cobalamin,Cbl即维生素B12)代谢缺陷,使体内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甲基丙二不能进一步分解,在体内堆积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损害和酸中毒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青少年起病 甲基丙二酸尿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 常染色体隐性 线粒体内
  • 简介:胆汁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中起十重要的作用。顶端钠离子/胆汁转运体(ASBT)位于回肠刷状缘侧,发挥重吸收胆汁的作用,对于维持机体胆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ASBT的表达调控及其与肠道炎症、肿瘤、肠道分泌、运动和感觉功能、肠道微生态、肠-肝轴等关系的研究提示其在一些消化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这些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胆酸类 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 炎症 肿瘤 微生态 肠-肝轴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结果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lg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HBSAG HBEAG血清学转换 META分析
  • 简介:氨基水杨(aminosalicylicacid)制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治疗已有50余年的历史。迄今,氨基水杨酸盐已成为轻-中度UC诱导与维持缓解治疗的第一线药物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制剂主要包括两大类:①前药,包括最常用的水杨偶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及近年来发展的偶氮键前药奥柳氮与巴柳氮等(表1);②美沙拉秦制。现简述如下:

  • 标签: 氨基水杨酸盐 溃疡性结肠炎 水杨酸制剂 缓解治疗 临床应用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汁(TBA)水平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产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PA、TBA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B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值逐渐下降,TBA值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PA与TB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8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清PA水平下降,TBA水平升高,血清PA与TBA呈明显负相关,联合检测血清P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对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TBA 血清前白蛋白 正常 临床意义 对照组
  • 简介:随着各种急、慢性肾衰病人不断增多,血液透析病人也随之增多,而股静脉置术对于血透病人血管通路建立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等优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股静脉置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股静脉置管术 病人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通路 血透 人血
  • 简介:十二指肠胃返流病如果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害,称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是胃镜直视下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X线对该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在胃肠透视中发现有价值的X线征象,经与胃镜检查及胆汁浓度测定对照分析,制定的十二指肠胃返流病X线诊断与型的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十二指肠胃返流病 X线诊断 分型 胃粘膜充血 水肿 糜烂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核受体的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核受体的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的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
  • 简介:背景:胃食管反流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夜间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伴IPF的GERD患者夜间食管暴露的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6例IPF.GERD患者、32例GER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非GERD)。各组患者行24h食管pH监测,对夜间8h内(10pm-6am)的暴露程度,包括pH〈4的时间百比、清除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4例(87.5%)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暴露,其程度高于非GERD组(P〈0.05).而与GERD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IPF—GERD组患者前半夜pH〈4的时间百比显著高于后半夜(12.2%±3.9%对1.1%±0.5%.P〈0.05).GERD组两者无明显差异(10.8%±2.7%对5.1%±1.8%,P〉0.05)。结论:大部分IPF—GERD患者存在夜问暴露.其主要发生于前半夜。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肺纤维化 夜间酸暴露 食管PH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