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一线用药,非常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在冠心病的初级和二级预防中,该药可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冠脉介入治疗以及其他冠心病终点事件的发生。它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使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在所有调脂药物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作用最强:可使LDL-C降低18%~60%,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5%~15%,使甘油三酯降低7%~30%。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还原酶抑制剂 胆固醇合成
  • 简介:FTO基因与2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与其他基因发挥协同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得FTO(fatmassandobesityassociated)基因成为第一个普通人群肥胖候选基因,其在下丘脑核丰富表达,参与能量平衡的控制。P-TO基因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FTO基因变异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联。

  • 标签: FTO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型糖尿病 肥胖 单核苷酸多态性 体重指数
  • 简介: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发病与诸多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一些生活习惯也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吸烟与喝酒对糖尿病药物疗效的影响。

  • 标签: 对药 药物疗效 治疗 影响 生活方式病 喝酒
  • 简介: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但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一直不达标。部分原因就是应酬多、吃大餐多,导致餐后血糖高,影响了HbAlc的达标。而且,据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危险性更高。也就是说,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随着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升高。反之,餐后血糖降得越低,越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

  • 标签: 餐后高血糖 药物控制 餐后2小时血糖 心血管疾病 空腹高血糖 妙用
  • 简介:我院2004年~2008年共收治药物致低血糖9例患者,现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36岁~83岁,平均年龄60.22岁。9例中8例患糖尿病史10月~14年不等。3例长期服用消渴丸+二甲双胍片,2例早餐前及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二甲双胍片,1例晨餐前服瑞格列奈片+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18单位,

  • 标签: 临床分析 低血糖 药物 诺和灵30R 二甲双胍片 平均年龄
  • 简介:春夏交替时节,有些人发生感冒、咳嗽就认为自身免疫力低下,主动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这是不可取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可分为主动和被动提高免疫力两类。前者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等,这些药物多适用于呼吸道、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带状疱疹等患者。

  • 标签: 免疫力低下 药物 免疫物质 反复感染 泌尿系统 带状疱疹
  • 简介:病例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位患者。男性,70岁,患糖尿病16年,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检查血肌酐约为170umol/L,自行口服格列吡嗪(属磺脲类药物)后出现顽固性低血糖而入院。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点滴葡萄糖等一系列治疗,但由于他低血糖时间过长,最终遗憾地因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磺脲类药物 顽固性低血糖 糖尿病肾病 临床工作 格列吡嗪 静脉点滴
  • 简介:采用PCR-RFLP、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4个有明确母系遗传史的糖尿病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筛查。结果14例先证者及对照组均未检出A3243G等3个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家系成员发现携带G3316A突变,T3394C突变,三例均为健康携带者。结论G3316A突变、T3394C突变不是糖尿病的独立致病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家系 线粒体 DNA 突变
  • 简介:我今年78岁,患糖尿病12g。我的降糖方案10年没变,也几乎没有监测过血糖。去年出现口腔溃疡后,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好不了,晚上痛得睡不着觉,住院十多天治疗,出院了还是愈合不好。

  • 标签: 药物监测 口腔溃疡 降糖方 处方 治好 糖尿病
  • 简介:降糖药不能乱用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如果是基础血糖高,应选择降基础血糖的药物;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则应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而且降餐后血糖的药物不能用在降基础血糖上。

  • 标签: 餐后血糖 药物选择 血糖高 糖尿病患 检测结果 降糖药
  • 简介: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也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表现。高血压可致肾小球硬化,在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期加速肾功能不全的进展,而纠正高血压可延缓或阻止DN的进展。因此,从保护肾功能的角度出发,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其核心问题是降压治疗,而且要降压达标。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药物治疗 高血压 肾功能不全 降压治疗 肾小球硬化
  • 简介:在目前执行的分类学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utationinmitochondrialgenediabetesmellitus,MIOD)归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包括:MODY的几个亚型和线粒体DNA(mtDNA)所致糖尿病。至今MODY已有14个亚型。因此目前将凡是只限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糖尿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

  • 标签: 糖尿病 Β细胞 DNA 线粒体病 基因突变
  • 简介:病例几年来,体型偏瘦的刘先生平时饮水量每天达3000毫升以上,尿量也随着饮水量的增多而增多。刘先生自觉身体健康,饮水多误认为是生活习惯所致,未曾引起重视。1年前,因逐渐出现乏力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达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2%,

  • 标签: 口服降糖药物 糖适平 糖化血红蛋白 饮水量 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
  • 简介: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5月期间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用药观察,并研究其临床用药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将患者进行分组后,实验组25例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给药治疗,对照组25例则按照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并对比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的临床表现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治疗后,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下降,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糖尿病的用药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结合常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糖尿病 临床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糖尿病前期非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通过健康体检发现的糖尿病前期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共104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客户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建立健康档案,告知客户为糖尿病前期,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并嘱咐客户在饮食等方面多加注意,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定期对客户进行随访,邀请客户参加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等,随访两年,观察两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客户的血糖水平、血脂四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客户的血糖水平、血脂四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正常人数42例(80.77%),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为3例(5.77%),对照组血糖正常人数30例(57.69%),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为11例(21.1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前期客户及时进行非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或者延缓客户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体检人群 糖尿病前期 非药物干预 效果
  • 简介:我国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尚无明确的法规限制,各级医院、诊所及医生、病人均可自由使用、或可不受限制的从药房、药店购买使用,必然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国内医院滥用抗感染药物的问题已相当突出,要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或延长产生耐药的时间,一方面需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另一方面规范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病时 糖尿 临床合理应用 细菌耐药性 2002年
  • 简介:本文就近年来与糖尿病肾病有关的RAS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人类的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位于1q42—43,是13kb的单拷贝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AGT基因有两个多态位点,AGT-M235T和AGT—T174M,前者位于外显子2第704位核苷酸的T或C变异,致AGT第235个氨基酸残基为甲硫氨酸(M)或苏氨酸(T);

  • 标签: 基因多态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 外显子2
  • 简介:糖尿病和癌症是目前分布广泛且患者人数快速增长的疾病。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美国癌症学会(ACS)联合发表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该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主要是2型糖尿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包括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胆囊癌等,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及死亡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癌风险降低,对于其他部位癌症无相关性或不确定。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增加的原因可能部分由于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增龄、肥胖、不合理膳食、运动减少,直接相关机制可能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生长因子、高血糖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不同类型及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与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降糖药与肿瘤的发生风险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关于降糖药的安全性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简要综述部分常用降糖药物与癌症的关系。

  • 标签: 糖尿病治疗药物 美国癌症学会 相关性 美国糖尿病学会 患者人数 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