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作者: 陈光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401420
  • 简介:髌骨是膝关节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它可以维持膝关节在半蹲位的稳定性,防止膝关节过度伸屈、内收和外展等活动的功能。临床上骸骨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且创伤面较小的一种骨创伤,多见于摔倒后跪地产生的骨折或膝部直接受暴力所致,其症状有皮肤挫伤、青淤、以及膝前肿胀、疼痛等。临床上,针对于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了能够更高效的不影响患者腿部的伸肌和行走功能,避免关节粘连强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本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髌骨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指导等相关问题阐述意见。

  • 标签: 髌骨骨折术;功能康复指导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功能、解剖和影像3方面的因素,为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分析持续腰池引流治疗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骨肿瘤科2013年7月一2015年12月收治的接受颈椎肿瘤手术的264例患者资料(术后转至上海开元骨科医院继续治疗),其中颈椎肿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并行持续腰池引流的患者47例。24例患者因积极一般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3例伤口渗液明显、2例疑似合并颅内感染、8例2周的一般治疗后引流量仍较大而分别选择行腰池引流。记录置管时间及引流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后均获痊愈。持续引流7^43d,平均13.8d,腰池置管时间为厂19d,平均7.1d。随访中有2例出现脑脊液囊肿,给予患者局部穿刺引流并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行持续腰池引流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不适症状,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等,疗效确切。

  • 标签: 颈椎 骨肿瘤 硬膜下积液 手术后并发症 引流术
  • 简介:目的研究ERK5在成骨细胞的表达及IL-6对其表达的调控,初步探讨ERK5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大鼠、小鼠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ERK5的表达;用IL-6作用于MG-63细胞,检测不同时间和剂量干预后ERK5和P-ERK5表达情况,构建ERK5siRNA和空白对照质粒,转染MG-63细胞,IL-6干预细胞后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表达的差异。结果在人、大鼠、小鼠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中均有ERK5的表达;IL-6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提高ERK5的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ERK5siRNA的成骨细胞IL-6刺激后增殖降低,骨钙素表达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骨细胞ERK5信号通路的活性受IL-6调控,ERK5信号通路参与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 标签: 成骨细胞 ERK5 IL-6 RNA干扰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肩关节镜治疗肱骨结节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肱骨结节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关节功能。结果虽然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较长(P〈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肩关节手术评分系统评分和肩关节中立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肩关节稳定性量表评分、前屈活动度和肩关节中立位内旋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肩关节镜治疗肱骨结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常规内固定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肩关节镜 肱骨大结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目的为了解北方老年人骨矿状态和骨代谢是否存在季节变化。方法沈阳市60-75岁老年人59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29人。于3月份(春季)和9月份(季秋)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和尿,分析血浆中钙、磷、甲状旁腺激素、25(OH)D、1,25(OH)2D、骨钙素;尿中钙、磷、脱氧吡啶啉(DPD)。用DPX-L双能X线吸收仪(Lunar,USA)测定研究对象髋部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结果男女血浆25(OH)D、钙(经血浆蛋白调整)和磷含量秋季均高于春季,而甲状旁腺激素含量秋季低于春季。男性血浆1,25(OH)2D含量秋季高于春季(P〈0.05)。女性尿中DPD/肌酐比值秋季低于春季(P〈0.05)。女性股骨径骨矿含量和全髋部骨密度秋季比春季分别高2.5%和1%(P〈0.05)。在男性全髋部骨密度秋季比春季高0.9%,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指标没有观察到季节变化。结论中国北方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状态、骨代谢和髋部骨矿状态存在季节变化。

  • 标签: 骨代谢 骨矿状态 季节
  • 简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肾性骨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加速CKD病程进展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合并症。严重的SHPT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CKD导致SHPT的治疗新进展。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治疗 高血磷 钙敏感受体激动剂
  • 简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个解除根性痛和下腰痛的术式,但不幸的是仍有部分患者在成功的手术之后几天内还存在根性痛,原因可能是神经根的炎性反应。AminmansourB等对61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三盲临床实验。伴有单间隙(L4/L,或L5/S,)椎间盘突出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术后分别给予40mg、80mg地塞米松和安慰剂:第一组19例患者给予40mg地塞米松静滴,第二组20例患者给予80mg,而第三组为安慰剂组共22例患者。所有患者同时给予50mg雷尼替丁。用可视性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评估术前和术后的根性痛和下腰痛的程度。吗啡作为唯一的止痛剂视患者的疼痛情况而给予。结果:所有组术后下腰痛减轻程度相同;第一组根性痛平均下降4.26点,第二组为4.15点,而第三组为2.73点(P=0.006)。而吗啡用量第一组明显比第三组少(5.26vs9mgp=0.012)。结论:在单间隙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给予静滴40mg地塞米松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根性腿痛以及麻醉药品的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摘除术 术后疼痛 地塞米松 静滴 大剂量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术后ALP的动态变化特点,探索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骤然降低对成骨、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为术后制定合理补钙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48例以代谢性骨病为主要表现的PHPT患者手术后ALP资料分别进行绘图分析,并统计曲线不同时段血尿钙、磷及PTH分布、变化。结果术后血清ALP的变化呈现出了3个典型时段,血尿钙磷、PTH在不同时段内变化趋势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术后PTH骤降所致血ALP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成、破骨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应转变,揭示了ALP曲线不同时段内的骨钙沉积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动态观察ALP变化为预测血钙的变化及制定合理的补钙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血清ALP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肥胖女性中骨密度(BMD)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然绝经1~5年的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年龄40~55岁,按照双能X线检测结果选择正常骨量组39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脂、BMD、骨矿含量(BMC)和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骨量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BMD和BMC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ED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和骨量减少组(分别为5.45±2.99、7.76±3.70和7.32±3.41,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BMD、BMC均与EDD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肥胖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对绝经后肥胖女性低骨量人群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肥胖 骨密度 血管内皮功能 绝经后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以及影响因素。方法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2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者、60例肾功能正常者)的腰椎及股骨端骨密度,并检测生化及骨代谢指标。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腰椎及股骨端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下降,骨代谢指标中血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显著升高(P〈0.01),血钙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和骨钙素变化不大。血肌酐水平与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呈正相关,其中与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主要表现在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骨吸收活跃程度与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骨质疏松 骨密度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架与T型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索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的10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结果24例锁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及骨髓炎,患者全部达到骨性愈合。结论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锁定钢板 胸大肌锁骨膜瓣 不愈合 锁骨
  • 简介:本文报告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生物力学上的测试情况;介绍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骨折中的载荷,强度,以及刚度,稳定性和固定螺钉的抗拔力等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支架及配套螺钉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抗拔力,稳定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骨折的先进器械。通过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的1000例各类骨折治疗实践证明,使用该支架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骨折治疗器械。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生物力学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隐性失血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隐性失血量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societyscore,KSS)功能评分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膝关节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中是否输血、使用假体类型以及术后抗凝方案等对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的影响。结果低隐性失血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KSS功能评分均高于高隐性失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以及植入的假体类型与隐性失血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隐性失血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其与性别、年龄、假体类型有关,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膝关节功能 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本文拟分析和研究骨细胞受机械应力刺激相关方面被引率最高的5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Compressivestress,Tensilestress,Fluidshearstress,stretchstress,centrifugalforce,Micropipettestimulation,Electromagneticforcemode,Mechanicalstress,mechanotransduction"和"osteocyte,osteoblast"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出被引频次最高的50篇文献,排除与该研究不相关的其他文献,对文献的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期刊来源、地区分布、作者单位、被引频次等重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的频次从239次到20次,发表于1999年至2015年,其中以2009年最多为9篇,文献刊登于27本期刊,其中以《JournalofBoneandMineralResearch》发表最多(11篇),其次是《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6篇)、《Bone》(5篇);来源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21篇),发表2篇及2篇以上文献的大学或医院有7家,排名前两名的为印第安纳大学(4篇)、上海交通大学(3篇),共两位作者发表2篇以上文献,研究最多的信号通路依次为MAPK-ERKsignalingpathway(11)篇、Wnt/beta-cateninsignaling(9篇)、PI3K/AKTsignalingpathway(4篇)、BMPsignalingpathway(2篇)。结论被引最高文献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骨细胞机械应力刺激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指导未来研究方向,还可以为广大研究者阅读文献提供参考。

  • 标签: 骨细胞 机械应力 文献计量学 英文分析法
  • 简介:作者提到年龄、创伤或退变能改变椎体间的运动模式。虽然体内研究能确定运动的存在,但是却不易对运动进行量化。以前体内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老年患者,伴有不同节段的退变,在侧屈状态下旋转运动方式在不同的脊柱节段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本次体内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侧屈状态下未退变的、正常的、完整的人类尸体颈胸段脊柱在冠状面和轴向上的旋转运动模式。

  • 标签: 运动轨迹 脊柱节段 冠状面 退变 状态 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