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骨质疏松症(OP)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骨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升高。由于骨的结构破坏,可引发脊柱退行性,使椎体高度丢失应力改变及使人体成骨、破骨细胞代谢紊乱,发生脊柱尤其是腰椎小关节退。但由骨质疏松症引起脊柱小关节退尤其是腰椎小关节退原因发病机制文献报道较少,目前认为骨质疏松对脊柱小关节退与成骨,破骨细胞代谢影响,及发生椎体内微骨折,改变椎体高度及软骨下骨血供应微环境,增加小关节应力,减少其血供营养有关。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脊柱小关节 退变 代谢
  • 简介:目的比较Spotlight通道系统和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ediscectomy,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微创治疗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58岁,平均41.7岁。患者随机分入Spotlight通道系统和MED技术治疗组,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手术切除的骨与韧带组织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0DI)进行对比分析i结果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Spotlight组和MED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2±11.4)min和(78.1±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切除的骨与韧带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light通道系统是“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与MED近似的临床疗效,且其由于操作灵活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证,更易为脊柱外科医师所掌握。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的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的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神经根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0月,对86例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椎间孑L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28例,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35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TLIF)23例。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VAS评分。术后优良率都在85%以上。PELD术适于年轻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MED术适于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miTLIF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或伴有马尾综合征或术后复发的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结论临床上应依据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2.1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4~515例,L5S113例。平均随访6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4个月时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术后4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4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1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较好。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
  • 简介:目的分析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重点探讨治疗复杂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共132个椎间盘。所有手术均采用德国标准椎间孔镜侧后方经皮穿刺路径方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8.7±1.2)分,术后3d为(3.5±1.4)分,末次随访(1.5±1.1)分;术前、术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52例,良4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结论TESSY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能好、手术效果优良等优点。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 椎间孔镜 椎间盘摘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全内窥镜镜下切除椎间盘对治疗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全内窥镜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5~69岁,平均41.46岁。从术前与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三个方面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VAS评分术前(8.63±0.75)分,术后(1.75±1.24)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86.54±4.25)%,术后(21.32±2.25)%,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8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结论全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 标签: 全内窥镜 椎间盘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