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常用的后外侧入路(Gibson),外侧入路(Watson-Jones),及前外侧入路(Smith-Petersen),术中术后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91~1999年我科治疗的132例60~82岁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手术入路分成三组,比较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结果:三组合并症的发生率与伤后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与输血量,负重时间,功能评价,脱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以髋关节外侧入路为最佳.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入路 疗效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测定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各种钙调激素及骨密度,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7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对照者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1,25(OH)2D3、25(OH)D3、尿羟脯氨酸(HOP)等,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较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降低.血BGP、CT、1,25(OH)2D3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TRAP、PTH、尿HO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PTH、CT、1,25(OH)2D3等钙调激素分泌及代谢失常,影响骨代谢,出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与缓慢,骨吸收过程大于骨形成.

  • 标签: 老年男性 患者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钙调激素 PTH
  • 简介:老年人群中由跌倒引发的损伤与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预防老年人跌倒对维系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显示欧美等国居住在社区的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30%~40%发生跌倒,长期生活在保健机构的老人有近半数的老人出现过跌倒;而日本和中国调查结果则低于20%.老年人的跌倒与年龄、性别、种族和功能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独立活动能力)有关.跌倒的危险因素存在多因性,其中内因包括:生理学因素、病理、药理和心理因素;外因有老年人穿鞋的情况和环境因素.因此,预防老年人跌倒需从病史问诊、标准的体格检查和步态及平衡能力检查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处于不同类别危险因素的个人,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应是多元化干预和个体化指导相结合.干预措施包括:①治疗相关疾病;②重新评估并调整所服药物;③纠正不良环境因素并补充有利平衡的辅助支持条件;④针对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步态实施训练计划;⑤健康教育;⑥医疗保健人员对干预中再次发生的跌倒进行再评估;⑦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保障及时到位的保健能力.

  • 标签: 跌倒 老年人 预防 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和顶后。方法回顾1997年1月~2004年1月间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的82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和顶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的脊髓损伤伤后JOA评分较低,多合并颈椎不稳,并发症多。MRI图像上72%患者脊髓信号改变为2~4个节段,脊髓信号改变平面多于椎间盘损伤平面,且脊髓信号改变的平面高于椎间盘损伤的平面,非手术治疗3个月与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的JOA改善率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隔的不同分组计算术后JOA改善率并行卡方检验显示,伤后24h内手术效果最好,与其余各组比较P〈0.01,24h~2周组与2~12周组术后JOA改善率P〉0.05,12周以后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术后JOA改善率P〈0.01。结论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的脊髓损伤症状较重,脊髓损伤平面高于椎间盘损伤的平面,易并发呼吸衰竭。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且手术治疗时间越早术后JOA改善率越高。

  • 标签: 老年人 颈椎 椎间盘 脊髓损伤
  • 简介:老年性腰背痛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生活状态及质量,其病因多是由于老年性骨质疏松造成的。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及临床辨证,本组以中药治疗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老年性腰背痛72例,经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腰背痛 老年性骨质疏松 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 常见 肾主骨
  • 简介: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及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使用SD-1000型骨矿物仪测量25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 ①男性糖尿病患者BMC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性BMC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②随着病程的增加BMC降低,呈显著负相关;③男性糖尿病患者BMC与体重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女性患者BMI20~25kg/m2组与大于25kg/m2组之间BMC相差不显著;④本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8.04%,其中男性为32.45%,女性为46.15%。结论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骨矿含量 骨质疏松
  • 简介:本文对建筑行业40岁以上近200名中老年女职工进行了骨密度(BMD)测定。根据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年龄及体重/身高^2(kg/m^2)比值等分别进行分组。经过询问病史及必要的体检,以除去患有各种系统疾病者,除去长期服用雌激素及各种钙制剂者。采用国产单光子骨密度(BMD)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优势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并计算出骨密度(BMD)值。结果显示:(1)半室内半室外半体力半脑力组的骨密度(BMD)值即显著高于室内脑力组,又显著高于室由体力组。(2)建筑行业女职工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出现骨密度降低。(3)骨密度(BMD)值与体重/身高^2(kg/m^2)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提示人体的骨密度(BMD)值的高低、骨矿告量的多少不仅受年龄、身高、体重等内在因素影响,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对人体的骨矿含量的多少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骨密度测量 BMD 身高 年龄 结果分析 比值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病理性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0例病理性骨折患者中,拒绝手术治疗4例,接受人工假体置换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原发病分别为:肺癌1例,胃癌1例,乳癌2例,结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结果:6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存时间1.5~20个月,平均7个月,拒绝手术患者生存1~6个月,平均3.5个月.结论:使用人工假体置换可有效治疗股骨颈病理性骨折,缓解疼痛,恢复行走,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病理性骨折 手术治疗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近年文献提及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与骨及软骨组织中钙分布有联系。鳗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病人骨密度亦有不少报告。为此本组采用益钙宁对同时伴有心瓣膜钙化或前列腺钙化的老年骨质疏松症作干预治疗。企望能推迟内脏器官异位钙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钙化 老年人 益钙宁 干预治疗 异位 老年骨质疏松症
  • 简介:我们对1990年1月至1996年1月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患者86例,分别按照同。治疗原则综合治疗一年。比较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X线片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86例(男57例,女29例),除外其它疾患:年龄65-80岁。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及24h尿钙、尿磷。然后综合治疗,方案为:(1)口服维丁钙每天3次,每次六片,古磷酸氧钙2700mg:(2)维生素D3,首次30万单位肌注,然后3个月、6个月各强化30万单位。(3)性激素治疗,男性口服甲基睾丸素5mg,隔日一次;

  • 标签: 诊断 治疗前后 老年骨质疏松症 生化指标 口服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IVS1—401T/C变异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确定机体对雌激素作用的反应是否与其有关。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采用Pvu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目标片段判断ERα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该位点核苷酸出现胞嘧啶核苷酸(C)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T/T基因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分析女性受试者结果与之一致。结论ER基因IVS1—401T/C变异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多态性 基因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松质骨增龄性骨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骨钙素的影响,以及改善骨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上海地区筛选出中老年妇女154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A为未绝经,B为绝经。细分成:干预组A:未绝经38名;对照组A:未绝经40名;干预组B:已绝经39名;对照组B:已绝经37名。干预组每日服用2片钙尔奇牌添佳片(每片含钙273.5mg、VitD1.62旭、镁99.7nag、锌3.08mg、铜0.51mg),连续服用1年。所有参加者研究前后均检测腰椎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并进行24h膳食回顾调查和记录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研究6个月后,干预组骨密度值较前无显著差异。研究1年后,未绝经干预组骨密度有显著增加(+1.18%),未绝经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则有显著性下降(-3.74%)。已绝经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研究前后没有显著变化。②研究6个月、一年后各组的骨钙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A和B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局部关节痛、腰背痛等骨症状。结论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可明显增加未绝经妇女的骨密度,有效改善骨症状;可明显改善已绝经妇女骨钙素及骨症状,但其骨密度的改善不明显。建议中老年妇女应尽早补充与骨营养有关的营养素来防治骨质丢失。

  • 标签: 骨密度 骨钙素
  • 简介:本文对167例糖尿病(DM)患者进行了定量超声骨量(QUS)研究。结果表明,DM患者SOS、SD值均显著低千健康对照组(p<0.01),且IDDM患者的SOS峰值比NIDDM患者的SOS峰值低(p<0.05),表明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骨钙、磷代谢异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OP)。结果还显示,女性DM患者低千男性患者SOS、SD(p<0.05),表明女性DM患者更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骨矿音量明显降低.因此对DM患者应同时服用治疗OP的药物。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DM 骨量 定量超声 OP SD
  •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对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67例,施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67例平均随访1年10月,按美国Harris标准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及畸形四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23例、良28例、中13例、差3例,其中优良率达76.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股骨颈肌折 人工关节 老年人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年青女性甲亢和糖尿病人超声骨参数的变化,以了解这二种疾病对峰值骨量期骨量的影响及骨量丢失发生比的差异.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A组)、甲亢组(B组)、糖尿病组(C组)3组研究对象的跟骨超声骨参数.结果B组超声传导速度(SOS)、振幅衰减(BUA)、骨强度指数(STI)显著低于A、C二组,A、C二组无显著差异.B组骨量丢失者17例(占31.5%),C组骨量丢失者4例(占9.3%),二组差异显著.结论在病程早期甲亢比糖尿病更易影响骨代谢,此差异可能与二者骨转换形式不同有关.

  • 标签: 年青女性 甲亢 糖尿病 超声骨量 骨量丢失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及结果。方法本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8例施行前路椎体及病灶切除减压+髂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30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Axis侧块钢板固定+关节突植骨。前后路联合手术8例,3例后路术后一期联合前路手术,5例为后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症状有加重,二期行前路手术。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采用JOA评分,观察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3种手术入路的减压效果。结果随访56例,颈前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9.69%;颈后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5.04%;前后路联合患者的手术改善率75.25%。3种术式存在显著差别。并发症发生率以颈后路手术者最低。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虽然以前后路联合手术为最好,但并发症发生率也最高,而颈后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因此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以及影像学表现仔细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外科减压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对成骨细胞、Ⅰ型骨胶原代谢的作用.方法对确诊1型和2型糖尿病的378例患者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硝酸还原酶法)、骨钙素(BGP放免法)、尿脱氧吡啶啉(DPD化学发光法)、尿肌酐(Cr酶法),双能X线测定腰椎正位、前臂、髋部骨密度(BMD),并与同期体检的342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NO、NO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5),BG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PD/Cr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糖尿病组和对照组NO与BGP、DPD及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代谢显著低于健康人而Ⅰ型骨胶原分解代谢则显著高于健康人,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成骨细胞和Ⅰ型骨胶原代谢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血清一氧化氮 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骨胶原 成骨细胞 骨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1999~2002年20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局部感染,通过灌洗引流和清创得到恢复.1例发生髂骨内板穿透,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发生持续性疼痛,1例发生麻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在随访的85例患者中,21例(24.7%)有髂棘取骨处疼痛,其中13例(15.3%)影响日常生活.7例(8.2%)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取骨部位疼痛.6例(7.1%)瘢痕周围的皮肤感觉过敏,15例(17.6%)有瘢痕周围皮肤麻木.结论尽管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住院期间髂棘取骨处并发症较低,但经过长期随访,疼痛及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增高,应值得更多关注.

  • 标签: 并发症 患者 后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木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