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眼看上去,润囡是那种内向且不爱说话的人。按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惹人怜、招人爱,可她却很无助地在姐妹们面前说:“他是不是生理有问题?老公从结婚以后对我确实不错,但他在性生活上却很少让我满意过。最夸张的次是某个特别的日子,我准备了大桌子菜外加小瓶酒,本以为当晚会多么难忘,谁想最后的结果是我躺在床上半天他还是不兴奋,然后我拉过旁边的毯子盖在身上,整个人就跟个什么似的晾在床上。

  • 标签: 妇幼保健 妇幼卫生 婴幼儿保健 妇女保健 个人卫生
  • 简介:乳腺分泌癌是种较罕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乳腺肿瘤,WHO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少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发病率的0.15%。男女均可发病,由于其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中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发病率较低,术前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存在定的困难。

  • 标签: 乳腺分泌性癌 特殊类型乳腺癌 癌发病率 冰冻病理诊断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编者按第38届国际泌尿妇科协会年会于2013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在5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各国的学者就妇科泌尿学领域中些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疾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主要包括尿流动力学、压力尿失禁、OAB/排尿功能障碍、评估/UDS、脱垂、生活质量、妊彤性功能障碍、后肛肠功能障4/手术并发症、基础科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交流,相互学习。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妇科泌尿学 压力性尿失禁 排尿功能障碍 尿流动力学 性功能障碍
  • 简介:隆突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少见的皮肤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DFSP常发生在躯干、四肢,其次是头颈部,其发生于乳腺皮肤的比较罕见[1-2]。同时,DFSP临床常表现为突出于体表的结节状软组织肿物,般能较早发现并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影像学报道相对较少。为提高放射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现将天津市人民医院诊断的1例乳腺DFSP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7岁,于2015年1月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肿物,偶有胀痛不适,并于2015年10月以“左乳房肿物”收住天津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科。

  • 标签: 乳腺 皮肤肿瘤 皮肤纤维肉瘤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隆突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种发生于真皮和皮下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不明,发病年龄为20~40岁,男性略多见,好发于躯干和下肢皮肤[1]。其发生于乳腺皮肤时,临床容易误诊。现将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 皮肤纤维肉瘤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22岁,因"停经3个月余,葡萄胎清宫术后5周,阴道大量出血1h"于2012年5月26日16:55急诊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2月10日,孕1产0。停经30余天查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停经2个月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外院B超诊断"宫腔内异常回声,葡萄胎不除外"行清宫术,术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定期复查血β-hCG,

  • 标签: 侵蚀性葡萄胎 阴道转移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Β-HCG 清宫术后
  • 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双胎妊娠29周+6,发现双胎生长不致,血压升高1天"于2015-04-24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28d,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2014-09-27,自然受孕。基础血压120/80mmHg。孕早期B超提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19周+4B超提示两胎儿未见明显畸形,双胎发育均与孕周相符。OGTT正常。患者入院当日2次测量血压均为140/90mmHg,偶有头晕,无头痛、眼花,尿蛋白(+)。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G3P1,5年前剖宫产1次。入院后B超:宫内孕双活胎,大胎儿头位,相当于30周-(+4),估计体质量1533g,RI=0.52,S/D=2.1,膀胱大小2.28cm×1.58cm,羊水最大深度5.1cm,胎儿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中度);小胎儿臀位,相当于26周-(+1),估计体质量784g,RI=0.68,S/D=3.11,膀胱大小1.43cm×1.93cm,羊水指数4.3cm,脐绕颈1周。入院诊断:G3P1宫内孕29周+6,双胎妊娠,头臀位;单绒毛膜双胎选择胎儿生长受限,I型;轻度子痫前期;瘢痕子宫。

  • 标签: 单绒毛膜性双胎 并发子痫 双胎妊娠 单绒毛膜双胎 轻度子痫前期 内孕
  • 简介: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根据WHO肿瘤分类(2002年),IMT为中间偶有转移型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且病例少见。发生于乳腺的IMT更为罕见。以下通过对例乳腺IMT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增加对该肿瘤的认知。

  • 标签: 乳腺肿瘤 肌组织
  • 简介:近10年来,创新的概念和原则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界定。这些关于创新的概念现在可能已被用于其他不同领域中。外科学作为个古老且受尊敬的领域,建立于连续创新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深厚的传统。虽然多方面的创新相关研究可直接应用于外科学,但有关外科技巧和实践的特殊方面仍需要专科的思考。因此,描述、研究适用于外科领域的创新是外科医生的责任。

  • 标签: 外科学 历史性 外科医生 外科领域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女,24岁,孕1产0。因B超发现胎儿鄂面部肿物于2009年4月2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8年11月2日。停经期间无接触毒物及放射物质史,未服用过药物。妊娠12周行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妊娠24周行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7.0cm,股骨长4.7cm。

  • 标签: 胎儿双顶径 成熟性畸胎瘤 舌部 超声检查 2009年 放射性物质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女,33岁,主因体检发现宫颈癌2d于2008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月经规律,白带多无异味。23岁结婚,孕2产1,人工流产1次。患者于1995年因肠息肉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家族黑斑息肉综合征,行肠息肉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前2天体检:面部、唇、口周、指、

  • 标签: 黑斑息肉综合征 家族性 性索肿瘤 宫颈腺癌 环管状 卵巢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在体重不双胎胎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Western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双胎盘胎盘中的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体重不致DCDA双胎的小胎与大胎胎盘比较,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体重不致DCDA双胎的小胎与大胎胎盘比较,胎盘中蛋白表达明显减少(0.31±0.09VS0.62±0.08,t=-4.182,P=0.001),体重致DCDA双胎胎盘间OPN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0.62±0.16VS0.68±0.13,t=-1.687,P=0.72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体重不致DCDA双胎的小胎与大胎胎盘比较,胎盘中OPNmRNA表达明显减少(0.61±0.28VS1.01±0.12,t=3.087,P=0.014),体重致DCDA双胎胎盘间OPN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0.98±0.18VS1.02±0.11,t=1.884,P=0.464)。Westernblotting显示体重不致MCDA的小胎与大胎比较,OP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0.24±0.06VS0.73±0.18,t=5.687,P<0.001),体重致MCDA双胎胎盘间OPN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0.48±0.12VS0.42±0.15,t=-1.687,P=0.586);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体重不致MCDA的小胎与大胎胎盘比较,OPNmRNA表达显著下降,(0.46±0.16VS1.01±0.09,t=5.128,P<0.001),生长致MCDA双胎胎盘间OPN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0.89±0.15VS0.95±0.22,t=0.697,P=0.564)。结论体重不双胎胎盘中的骨桥蛋白表达有显著生差异,小胎胎盘骨桥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标签: 双胎 骨桥蛋白 生长不一致 胎盘份额
  • 简介:乳腺癌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herapy—relatedmyelodysplasticsyndrome,t-MDS)病例较少见,不易早期发现,治疗效果欠佳,预后不良。现将保定市第中心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并发症
  • 简介:乳腺浸润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是乳腺上皮肿瘤的种少见亚型,占乳腺癌的3%~6%[1]。国内尚少见男性患者的报道,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更为少见。本文回顾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男性乳腺浸润微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4年前发现右侧乳头下方肿块,未予重视,近1年来自觉有所增大,于2011年8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标签: 乳腺 男性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神经内分泌分化
  • 简介:小的时候,明亮温暖的下午,她会站在他家的窗下,高声喊着他的名字。然后他会从窗口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回答她:“等下,3分钟!”但她通常会等5分钟以上,因为他会躲在窗帘后面。看着她在开满花的树下朵地数着树上的梨花。当他看到分不清哪个是花。哪个是她的时候,才会慢吞吞地下楼去。她看到他,会说,你又迟到了。然后,他们就开始玩办家家,她是妈妈,他是爸爸,却没有孩子。她把掉下来的花瓣撕成细细的条。给自己的小丈夫作菜吃。

  • 标签: 妇幼保健 妇幼卫生 婴幼儿保健 妇女保健 个人卫生
  • 简介:目的: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56例早孕妇女,孕45d以内(孕囊≤20mm)进行终止妊娠,将其分为吸管组和传统组各28例,吸管组采用宫腔组织吸引管,传统组采用金属吸管,在人流术中吸管组无痛率82%,显著高于传统组3%,吸管组术中出血量(10±3)ml,显著低于传统组(16±5)ml,吸管组术后出血天数(4±1)d,显著低于传统组(7±1)d,人流术的并发症为0,显著低于传统组14%,完全流产率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吸管组在疼痛、出血量、出血天数以及人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完全流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TY—Y6.0/28—21P”型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在缺乏麻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人流术中,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一次性宫腔吸管 传统金属吸管 人工流产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58岁,因“绝经9年,下腹痛5’月,阴道流血14d”于2017年8月11日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患者49岁绝经,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偶发右下腹隐痛,不剧烈,无发热,大便正常。2017年7月28日出现阴道流血,量少,无需使用卫生垫,无异味,无腹胀。

  • 标签: 腹膜假黏液瘤 黏液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 低级别 误诊 阑尾
  • 简介:目的探讨单合子双胎之为Turner综合征,另胎儿核型正常的产前诊断方法及选择减胎的治疗和监测策略。方法对3例超声发现其中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的单绒毛膜双胎行双羊膜腔穿刺,取双胎羊水细胞分别行原位荧光杂交(FISH)检测13、18、21、X、Y染色体数目、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及16个多态微卫星位点标记(STR)检测确定合子性质。3例病例分别行脐带双极电凝减及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选择减灭异常胎儿,术后定期超声监测随访。结果3例患者羊水细胞FISH及核型分析结果均显示为颈部淋巴水囊瘤,胎儿为Turner综合征,其同胞胎儿为正常染色体核型;STR检测显示各对双胎16个位点完全致,单合子几率达到99.99%;选择减胎术后超声监测保留胎儿情况良好,其中2例已分娩,出生后随访与同龄婴儿无差异。结论双胎尤其是单绒毛膜双胎之颈部淋巴水囊瘤或NT增厚,应警惕单合子双胎之Turner综合征。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及合子性质鉴定是产前诊断单合子双胎核型不致的方法;对已确诊其中之为Turner综合征的单绒毛膜单合子双胎,选择减灭濒死的异常胎儿为保留正常胎儿提供了可能;超声是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单合子双胎 TURNER综合征 产前诊断 选择性减胎
  • 简介:1临床资料1.1般资料孕妇,28岁,G1P0,主因“停经19+7周,发现胎儿水肿1周”于2014年7月15日转入本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6/30天。末次月经2014年2月27日,预产期2014年12月6日。既往体健,自然受孕,核对孕周准确,外院规律产检。孕12周超声诊断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NT0.17/0.16cm。

  • 标签: 胎死宫内 单绒毛膜 双羊膜囊双胎 平素月经规律 末次月经 超声检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