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方法选择ASAI~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k),Ⅱ组(10~20k)和Ⅲ组(20~30k),每组40例。所有患儿在插入LMA后,保留自主呼吸,然后给予外周神经阻滞、骶阻滞、脊髓麻醉或局部麻醉。记录围术期生命体征和相关并发,包括LMA置入过程中发生体动,气道反应活跃,憋气、呛咳、喉痉挛以及多次操作;通气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低氧(SpO2〈95%)和PETCO2升(〉45mmHg);手术过程中LMA移位以及拔除LMA后低氧、舌下坠或喉痉挛。结果插入LMA时体动、气道反应活跃以及多次操作情况在各组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中一过性低氧(12.5%)以及PETCO2升(37.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发生LMA移位(10%),另两组中无发生。拔除LMA后,舌下坠、气道梗阻情况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除LMA后共有5例发现血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kg以下患儿使用LMA时并发相对较多.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与麻醉处理过程中应十分谨慎。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副作用 喉面罩 呼吸 人工/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肺外并发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5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发生肺外并发220例列入观察组,无肺外并发患儿340例列入对照组,记录观察组肺外并发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结果MP感染肺外并发中,消化系统症状发生比例最高,其次是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皮肤与关节。观察组患儿病程和热程明显长于对照组,胸片呈大片状阴影和肺不张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肺炎MP感染肺外并发累及全身各类系统组织,积极实施MP治疗与杀灭以减少并发发生,患儿热程、胸片大片状阴影征和肺不张可作为并发预防的观察指征。

  • 标签: 肺炎 诊断 肺炎 支原体 肺炎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试管早产儿早期并发的发生率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22例试管早产儿与183例自然妊娠早产儿(对照组)母亲围产期情况、出生一般情况及早期并发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母围产期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25.4%)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3.3%)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组病死率(9.0%)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管早产儿与自然妊娠早产儿相比,更易患RDS,且畸形率及病死率均较自然受孕儿,故仍应慎重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方式,并加强孕产期监护。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转归 试管婴儿 早产儿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采取手术治疗并存活的30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Ⅲ型食管闭锁患儿按照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开放性手术或腔镜手术)进行分组后比较分析。结果303例中,Gross分型Ⅰ型10例,Ⅱ型4例,Ⅲ型261例,Ⅳ型9例,Ⅴ型19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64例,吻合口狭窄87例。261例Ⅲ型病例中,实施开放性手术84例,腔镜手术177例;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漏56例(开放手术组39例,腔镜手术组17例);食管吻合口狭窄72例(开放手术组8例,腔镜手术组64例);气管食管瘘复发17例(开放手术组2例,腔镜手术组15例);经卡方检验,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两种术式之间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常见并发为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对于吻合口漏可采取保守治疗,吻合口狭窄多数经食管扩张可以缓解。Ⅲ型食管闭锁胸腔镜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开胸手术低,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气管食管瘘复发罕见的术后并发,经再次手术修补可治愈。

  • 标签: 食管闭锁 手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
  • 简介: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及其常见并发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P-J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结肠息肉部分腺上皮细胞增生,符合P-J息肉改变,诊断为P-J综合征、肠套叠.病例2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并绒毛管状腺瘤,部分区域腺上皮伴轻度不典型增生.两例均好转出院.结论P-J综合征常并发肠梗阻,应予尽早以手术治疗.

  • 标签: PEUTZ-JEGHERS综合征 肠套叠
  • 简介: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 标签: 髋脱位/外科学 髋脱位/并发症 骨盆骨/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降低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并发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儿77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39例和循证护理组38例。记录两组新生儿护理后CPAP相关并发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常规护理组患儿CPAP相关并发发生率为30.8%(12/39),显著高于循证护理组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率为59.0%(23/39),显著低于循证护理组92.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儿予以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相关并发发生风险,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并发症 循证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热痉挛性咳嗽,大部预后良好,少部分并发重症肺炎、百日咳脑病、白细胞血、肺动脉高压,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 标签: 百日咳 白细胞 重症 血症 传染病 痉挛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并发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98例RDS患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9.5±6.2)dvs(7.0±5.4)d,(13.2±8.1)dvs(10.0±6.4)d],存活率由69.2%上升为87.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由32.7%下降为15.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由44.2%下降为2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存活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未合并BPD的比例由75.0%上升为92.5%,未合并颅内出血由77.8%上升为95.0%,同时未合并BPD和颅内出血的比例由58.3%上升为80.0%,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及提高存活率,降低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低了存活者中脑损害和肺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肺表面活性剂 呼吸窘迫 综合征 新生儿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landⅡ型和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肱骨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少见并发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方法通过查询北京安贞医院(我院)超声影像报告系统及病案管理系统获取病例信息,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诊断或随访的VSD修补术后少见并发的连续病例,术后时间不限,使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S5-1探头,频率1-5MHz。VSD修补术后少见并发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医生确诊,并经团队医生共同确认。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VSD修补术后少见并发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个月至25岁,平均(4.7±5.9)岁。28例为术后左室-右房通道(LVRAC)形成,3例为术后主动脉瓣穿孔并主动脉瓣反流,1例为术后LVRAC形成合并主动脉瓣穿孔,2例为术后主动脉-左房通道形成。34例患者中6例接受外科手术矫治,5例LVRAC患者在随诊过程中自行愈合,其余23例患者继续随访观察中。LVRAC超声心动图表现:(1)心尖及剑突下四腔心切面显示三尖瓣隔瓣与二尖瓣前瓣之间回声中断,缺损位于三尖瓣环上方;(2)彩色多普勒显示从左室至右房的异常分流信号;(3)连续多普勒记录到收缩期高速射流频谱。主动脉瓣穿孔超声心动图表现:(1)左心室长轴及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无冠瓣或右冠瓣局部回声中断;(2)彩色多普勒显示源自瓣叶裂孔处的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左房通道超声心动图表现:(1)彩色多普勒显示从主动脉至左房的异常分流信号,左心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及五腔心切面均可显示;(2)连续多普勒记录到双期连续性高速射流频谱。结论多切面扫查及密切结合血流频谱特点,可以明确VSD修补术后异常分流信号的诊断。

  • 标签: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左室-右房通道 主动脉瓣穿孔 主动脉-左房通道 超声心动图
  • 简介:小儿脐尿残留畸形是指因胚胎期的尿囊残余在出生后未能自行纤维化闭合而形成的一组先天性疾病,临床上非常少见,以男性患儿居多。本研究通过对2001年8月至2008年10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脐尿残留畸形的15例患儿的超声诊断回顾,旨在提高超声在脐尿残留畸形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超声表现 脐尿管 畸形 残留 小儿 男性患儿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1例新生儿瓜氨酸血存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为改善该病患儿的预后提供经验。方法报道1例新生儿瓜氨酸血存活患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d,因"出汗多6h"入院,入院后即予保暖和补液,常规治疗后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抽搐和意识不清,予机械通气和对症处理。入院后3d查血氨2110μmol.L^-1。生后第4天采血行血串联质谱分析,生后第13天回报结果瓜氨酸为438.8μmol.L^-1。予限制蛋白摄入、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治疗;通过检测血氨,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病情逐渐好转,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治疗4d后撤离呼吸机,血氨降至75μmol.L^-1。入院第9天逐渐开始母乳喂养,控制蛋白质摄入在1.0g.kg^-1.d^-1,口服精氨酸和苯甲酸钠降低血氨。住院第12天血氨降至34μmol.L-1,结合临床表现予以出院。患儿出院后予婴儿奶粉喂养,同时口服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患儿生后第33天行头颅MRI加权成像,可见大脑半球白质信号增高。生后45d体检,一般情况可,体重4.8kg,身长58cm,头围38cm,目前继续随访中。复习国内报道2例、国外报道的18例新生儿瓜氨酸血患儿,7例在新生儿期死亡,1例在8月龄死亡,6例存活但存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6例存活且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发育正常。结论1例存活的新生儿瓜氨酸血病例目前生长发育正常,MRI提示脑白质软化,本例患儿的诊治经过为提高对新生儿瓜氨酸血的认识和改善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 标签: 瓜氨酸血症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比较运动激发试验与药物激发试验用于气道反应性检测的优劣,以得出更佳、更安全的用于气道反应性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经哮喘正规治疗后拟停药的哮喘患儿47例,对每名受试患儿先后进行运动和药物两种激发试验检测,并与金标准(PD20)相比较得出各自的敏感度,记录和观察两种激发试验过程中支气管痉挛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以PD20作为金标准,药物激发试验对中、重度气道反应性患儿的检出敏感度(61%)明显高于运动激发试验(9%)(P〈0.05),且药物激发试验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高(κ=0.614),而运动激发试验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差(κ=0.006);但药物激发试验中,哮喘患儿支气管痉挛症状发生率,与咳嗽和胸闷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经哮喘正规治疗后拟停药的患儿气道反应性时,药物激发试验较运动激发试验敏感度,但副反应发生率亦较高。

  • 标签: 气道高反应性 运动激发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儿童
  • 简介:爬行比坐更能扩大宝宝认识世界的范围,因此爬行是宝宝独立行走前助长脑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家长应该重视。爬行可训练身体和四肢肌肉动作,并通过脑的指挥,协调向前,后退和移动动作。爬着寻找玩具使宝宝意识到东西看不到但可以找到,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个起点。

  • 标签: 四肢肌肉 脑发育 爬行 练身体
  • 简介:新生儿胆红素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胆红素对神经原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主要在于胆红素聚集、结合和沉积在神经系统3个步骤,在聚集与结合步骤,神经原损伤均可逆,至沉积步骤,病变转为不可逆,即为核黄疸,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应予以高度重视。为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防治措施包括光照疗法、换血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其疗效好,副作用。为提高护理质量,结合对我科162例新生儿胆红素血光疗的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2例均为我科1994年~2005年收治的新生儿胆红素血的患儿,其中男婴97例,女婴65例,日龄1d~28d,其中早产儿48例,足月儿114例,均于出生后18~72h出现黄疸,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光疗,光疗60h的5例,48h的76例,24h的74例,<12h的7例。2护理2.1光疗前的准备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调换。将1500mL蒸馏水加入新生儿培育箱水槽中,根据患儿不同胎龄和体重调节新生儿培育箱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恒定。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及皮肤黄染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尽可能暴露患儿皮肤,洗澡后不要扑粉,深色尿布且面...

  • 标签: 例护理 光照疗法 护理体会
  • 简介:矮小是儿科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肾,旁责心肝。在防治矮小方面,无论中西医都基本达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共识。同时有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矮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存在中医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临床经验尚未形成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矮小症 中医药研究 文献计量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胆道蛔虫并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48例小儿胆道蛔虫病例.结果148例患儿中14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例手术治疗,所有患儿均获治愈,108例获随访3个月~10年,有10例复发,8例合并胆石.结论在农村胆道蛔虫仍属常见,大剂量注射维生素C是一种较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减少并发.

  • 标签: 胆道疾病 蛔虫病
  • 简介:目的探讨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小儿鼻后滴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而并发慢性咳嗽的鼻-鼻窦疾病患儿的诊治过程。结果本组患儿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2例(48.5%,其中并发鼻息肉5例),慢性鼻炎22例(33.3%),变应性鼻炎9例(13.6%),急性腺样体炎3例(4.6%)。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平均咳嗽时间达8个月。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57例(86.4%)咳嗽症状消失,9例(13.6%)症状明显减轻。所有患儿随访0.5~2年,共有3例患儿症状复发(4.5%)。结论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鼻-鼻窦疾病可以并发慢性咳嗽,且可以此症状为主要临床特点,而不表现出典型、明确的鼻-鼻窦疾病症状。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可以有效消除继发性咳嗽症状。

  • 标签: 鼻后滴漏 慢性咳嗽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