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化疗 PICC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CT表现及实验室生化指标(AST、ALT、ALP、GGT、TG、CHOL、HDL、LDL)的变化。结果:化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发生脂肪肝的例数分别为21例(7.8%)、64例(23.7%)、58例(21.5%),化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水平较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组转氨酶及血脂水平均比非脂肪肝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胆固醇)。结论: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可以发生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肝脏的脂肪性病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

  • 标签: 大肠癌 化疗 脂肪肝
  • 简介:手术、放化疗作为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虽有一定疗效,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对放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总结中医药疗法在癌症放化疗不良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放疗 化疗 中医药疗法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调查本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的状况,以评估临床肿瘤学专业医师对G-CSF使用的规范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接受化疗的恶性实体瘤和淋巴瘤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记录个人信息、化疗情况及使用G-CSF的情况,参照G-CSF使用指南,评估其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对171例化疗患者980次化疗进行调查,其中预防性使用G-CSF中,有129次使用与指南推荐相符(规范使用),有14次使用指南未推荐(使用过度)。181次有使用指征而未预防性使用(使用不足)。在治疗性使用G-CSF中,有高达428次(43.7%)的使用属于使用过度。结论目前本院绝大部分患者的G-CSF使用与指南推荐不符,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肿瘤学专业医师要提高对G-CSF使用规范的认识,以促进G-CSF的规范、合理使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奥氮平预防化疗所致爆发性呕吐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化疗第1周期发生爆发性呕吐的36例恶性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化疗前给予常规预防止吐及口服奥氮平(奥氮平10mg/次,每日1次,d1~d3)预防爆发性呕吐,采用CTCAE标准对呕吐程度进行评分,比较联合奥氮平预防前后患者恶心呕吐评分的差异。结果36例患者联合奥氮平预防后恶心呕吐评分较联合前明显下降(10.1±0.9vs.18.2±1.2,P=0.032),其中47.2%(17/36)患者未再发生呕吐,75.0%(9/12)的女性患者未再出现爆发性呕吐。36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奥氮平治疗的止吐有效率为80.0%。主要相关毒副反应为头晕和乏力,发生率分别为36.1%和30.6%。结论奥氮平能有效降低化疗相关爆发性呕吐的发生率,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恶心呕吐。

  • 标签: 奥氮平 化学治疗 爆发性呕吐
  • 简介: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静脉滴注,右丙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右丙亚胺 乳腺癌 吡柔比星 心脏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70例Ⅰb2期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行PVB或TP或TC方案化疗结合腔内后装放疗后再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观察宫颈局部肿瘤变化及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14例和45例,总有效率为84.3%。3年局部复发率为31.3%,3年远处转移率为25.4%,3年总生存率为79.1%。毒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30.0%(21/70),周围神经毒性10.0%(7/70),胃肠道反应80.0%(56/70),肌肉关节痛12.9%(9/70),脱发87.1%(61/70)。手术平均出血量410mL,手术平均时间160min。术后输尿管尿瘘2例,尿潴留12例,盆腔淋巴囊肿合并感染1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可耐受,不影响后续的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轻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宫颈癌 局部晚期 同步放化疗 后装放疗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68例,研究组38例患者给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静滴,顺铂30mg/m2,第1-3天静滴,21天为1周期,并行同步三维适形放疗,化疗结束后2周手术。对照组患者30例直接手术。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完全性切除率为94.7%(36/38),对照组完全性切除率73.3%(22/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55.3%、42.1%和66.7%、30.0%、16.7%,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应用多西他赛和顺铂同步放化疗可降低食管癌临床分期,提高完全性切除率,并且可提高术后1、2、3年生存率。

  • 标签: 食管癌 局部晚期 同步放化疗 外科治疗 生存率
  • 简介:目的:观察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住院化疗病人血小板减少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白介素-11)和对照组40例(维血宁颗粒),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时予升血小板治疗,治疗组给予白介素-111.5mg皮下注射qd;对照组予维血宁颗粒治疗;血小板升至100×10^9/L停药,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止血对症处理。2-3日检查血常规,每日观察用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5-16天,中位时间为7.2250天,停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持续上升。治疗组中2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给予输血小板10U支持治疗。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4-55天,中位时间为23.90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介素-11具有明显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白介素-11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化疗方案及同步适形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112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时给予鼻咽+颈部适形调强放疗。观察组在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为一周期)。结果两组随访率为100%,两组的1、3、5年总生存率,1、3、5年无复发生存率,1、3、5年无转移生存率,1、3、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Ⅲ、Ⅳ度白细胞减少、急性黏膜反应及颈皮炎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和同步适形调强放疗能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作用。

  • 标签: 鼻咽癌 化疗 放疗 复方苦参注射液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胃癌根治术式对术后辅助化疗耐受性及完成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胃癌病例术后辅助化疗的影响,比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化疗终止原因、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及吻合口病变情况。结果327例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全胃切除术式81例,近端胃切除85例,远端胃切除161例;术后化疗完成率分别为40.7%,21.2%及36.6%。近端胃切除组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致近端胃切除组化疗不耐受的原因中,消化道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3.3%,尤其是呕吐反应的发生率为35.8%,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病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端胃切除组病例术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化疗完成率低,这一术式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及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胃癌 术后辅助化疗 近端胃切除 反流性食管炎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化疗。试验组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与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17/30)。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和50.0%(15/30),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近期疗效,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观察。

  • 标签: 肺肿瘤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放化疗 BSD2000热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筛选LuminalB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基因。方法收集10例LuminalB型乳腺癌患者,均行DA方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d1;表阿霉素8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根据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病理缓解(pCR)组(n=3)和非完全病理缓解(npCR)组(n=7)。采用人基因表达谱cDNA芯片从10例乳腺癌患者中筛选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相比,上调基因231个,下调基因195个;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的基因357个,下调的基因544个;n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基因143个,下调基因101个;pCR组与npCR组癌旁组织比较,上调基因98个,下调基因67个。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比较,筛选出6个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CYP4Z1、FGFL6、BCAR4,下调基因为FABP4、S100B、ALPH1L1。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显示,两组mRNA表达差异的基因为CYP4Z1和BCAR4,pCR组两种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npCR组(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LuminalB型乳腺癌低表达BCAR4和CYP4Z1的患者新辅助治疗选择采用DA方案化疗更有可能获得pCR。

  • 标签: LUMINAL B 局部晚期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基因芯片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谷氨酰胺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引起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化疗相关毒性反应及化疗后病理反应的影响。方法入组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进展期胃癌(T3/T4,N+)患者4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口服谷氨酰胺组,B组:常规对照组)。A组(25例)给予口服谷氨酰胺(10g/次,3次/日,持续15天)+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组仅给予DOX方案新辅助化疗。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1天(NACT-1),后第14天(NACT+14),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并记录化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化疗2周期后手术,记录两组术后病理化疗反应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后,A组恶心、呕吐(P=0.036),腹泻(P=0.034)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肠黏膜通透性两组均较化疗前增加(均P<0.001),但A组化疗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01)。两组新辅助化疗反应率未及明显差异(76%vs.70%,P=0.651)。结论口服谷氨酰胺能够有效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降低化疗相关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不增加新辅助化疗反应率。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新辅助化疗 肠黏膜屏障 化疗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mCRC)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0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mCRC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与一线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贝伐珠单抗剂量为5mg/kg每2周重复,或7.5mg/kg每3周重复。一线化疗方案:18例联合L-OHP为主方案(FOLFOX方案或者CapeOx方案),12例联合CPT-11为主方案(FOLFIRI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生存信息。结果30例中无CR患者,PR15例(50.0%),SD10例(33.3%),PD5例(16.7%);客观有效率50.0%,疾病控制率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809个月(95%CI:4.079~15.921)。贝伐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3例、鼻衄1例、蛋白尿1例。另有2例出现血液性毒性,考虑和化疗相关,接受CPT-11方案者中4例出现迟发型腹泻。但上述副反应程度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对mCRC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患者耐受性可,是mCRC一线治疗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转移性结直肠癌 贝伐珠单抗 一线化疗
  • 简介:目的:观察负载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活化TCR基因转染记忆性T细胞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inhibitors,EGFR-TKI)耐药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1例EGFR-TKI耐药性晚期NSCLC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联合治疗组21例,化疗前两天抽取患者外周血液进行DC活化T细胞增殖,化疗后14d静脉回输该细胞,以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mg/m2静脉滴注,d1。每3周重复1次。化疗组20例,以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mg/m2,静脉滴注,d1。每3周重复1次。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中CD3+、CD4+、CD8+、CD4+/CD8+、CD95+和CD122+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0.00%(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9%和60.00%(P〈0.05)。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联合治疗组为7.1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的3.7个月(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KPS评分改善率为85.71%,高于化疗组45.0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疲乏的发生率分别为46.6%、52.4%和23.8%,明显低于化疗组的75.0%、90.0%和65.0%(P〈0.05)。结论负载抗原DC活化TCR基因转染记忆性T细胞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EGFR-TKI耐药性晚期NSCLC的疗效较好,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减低化疗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 培美曲塞 顺铂 树突状细胞 TCR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