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肩指数与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MRI检测或肩关节镜确诊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48例为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选取同期因其它肩关节疾病(冻结肩或肩关节不稳)就诊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3岁。将两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采集所有患者的肩关节标准前后位X线片,由2名独立的骨科医师测量所有患者的肩指数结果,对比两组之间肩指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肩指数值:肩袖撕裂组平均肩指数0.71,对照组肩指数0.6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肩指数为0.70,男性肩指数为0.69,二者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结论肩指数可有效预测老年人群中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发生。

  • 标签: 肩关节 回旋套损伤 肩损伤 创伤和损伤 肩峰指数
  • 简介: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是1种特殊的内源性非编码RNA,由前体RNA的3′末端与5′末端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环状结构。主要通过可变剪接、转录调控、编码蛋白、抗病毒免疫反应、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作用等发挥作用。circRNA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基因芯片的问世,circRNA有望成为1种诊断神经胶质瘤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也可为预防、靶向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环状RNA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拟实施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全身麻醉下肺叶切除术,两组患者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1)。术后24、48h,研究组患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研究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实施肺叶切除术不仅有利于术后镇痛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减轻手术引起的炎性反应程度。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 肺叶切除术 静脉自控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加减八珍汤辅助治疗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加减八珍汤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安慰剂,均连续治疗4周,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中医证候变化、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肿瘤进展、不良反应等情况。4周后,以生活质量评分表、中医症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药物干预前后各组患者评分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加减八珍汤治疗后,实验组疗效评价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实验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八珍汤辅助治疗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疗效安全、可行。

  • 标签: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 加减八珍汤 肿瘤 传统中医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min、术后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 标签: 肺癌根治术 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比较基于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的有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长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确诊为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且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有限减压融合组(A组)及广泛节段减压组(B组),A组:首先进行神经根封闭术,按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判定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责任节段,对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神经减压,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B组:按常规进行广泛神经椎管减压,按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进行统计,在术后1、12、24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同时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腰椎各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符合试验标准并获得随访的A组27例,B组29例。术中术后观察指标显示:在手术时间[A组(128±32)min,B组(152±28)min]、术中失血量[A组(220±52)ml,B组(320±68)ml]、切口引流量[A组(330±55)ml,B组(480±82)ml]及引流管放置时间[A组(2.8±0.8)天,B组(4.4±1.2)天]方面,A组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两组JOA评分在术后2年随访时[A组(21.7±6.1)分,B组(22.9±5.7)分]均较术前[A组(10.6±2.7)分,B组(11.2±3.8)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DI指数在术后2年[A组(21.3±7.2),B组(20.1±9.2)]随访时均较术前[A组(65.3±22.7),B组(71.1±18.2)]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至1年时,两组手术满意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腰部手术区相关不适抱怨比例(29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A组(27例中有6例)(P<0.01)。两组术后X线片均未见退变明显加重,MRI观察到两组腰椎进�

  • 标签: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神经根封闭术
  • 简介:目的探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24h尿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患儿的血清CA125、NS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患儿的24h尿VMA水平。对不同临床分期、近期疗效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5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阳性率分别为96.6%、81.0%、89.7%;临床分期为Ⅳ期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为Ⅱ~Ⅲ期的患儿(P﹤0.01);治疗有效组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0.01)。结论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糖类抗原12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24h尿VMA 神经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