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年初的时候,流在全球肆虐,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监控手段,包括筛查、隔离和强制观察等等方式。在美国,流风潮下人们一副浑然不知的样子,生活还是老样子,从政府到个人,看上去根本没把流当回事,几乎看不到任何政府行为的控制手段。

  • 标签: 中国政府 控制手段 政府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04-2009年收治的406例胃癌患者血清AFP值.观察AFP阳性胃癌与AFP阴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差异.结果胃癌患者中血清AFP阳性表达率为3.9%,AFP阳性胃癌患者与AFP阴性胃癌患者在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AFP阳性的胃癌是更具高度恶性的胃癌,易发生肝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

  • 标签: 胃癌 血清甲胎蛋白阳性 血清甲胎蛋白阴性 临床病理
  • 简介:筏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区域,通过动态聚集、募集及靶向运输作用为蛋白分子提供功能平台,调节细胞功能,该过程受到筏结构、内在组分及动态定位分子的多重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凋亡异常、侵袭转移力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筏可调节上述因素,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新靶点。

  • 标签: 脂筏 凋亡 治疗靶点
  • 简介:胎蛋白胃癌(α-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胃癌,其生物学行为与普通胃癌明显不同,具有分化程度差,高度侵袭性如容易发生脉管侵犯、淋巴转移、肝脏转移等,预后极差的临床特点。

  • 标签: 肝转移 同时性 fetoprotein 高度侵袭性 甲胎蛋白 脉管侵犯
  • 简介:胎蛋白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是指病理组织AFP阳性的胃癌,1970年由Bourrielle等[1]首次报道,绝大多数此类患者伴有血清AFP升高.文献报道AFPGC约占同期胃癌的1%~6%[2],它是一种较罕见的特殊类型胃癌,具有与普通胃癌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点:更高的恶性潜能;较快的细胞增殖能力;丰富的瘤内新生血管;更易发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预后更差.那么此类高度恶性潜能胃癌的分子生物学与普通胃癌相比存在怎样的不同特点呢?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AFPGC相关分子生物学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更好阐明AFPGC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为更好的诊治此类胃癌提供理论基础参考.

  • 标签: 产甲胎蛋白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甲胎蛋白胃癌
  • 简介:目的:研究胆囊癌及炎性组织细胞膜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及质的红外光谱改变。方法: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transformedinfarespectroscopy,FTIR)对胆囊癌和炎性组织的细胞膜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蛋白质和质的红外变化。结果:胆囊癌和炎性组织细胞膜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质的红外光谱存在明显差异:癌组织中酰胺Ⅱ带较弱、峰型低平,酰胺Ⅰ带较强、峰型宽大,相对吸收强度I1650/I1550明显升高;癌组织中与质相关的吸收谱带出现概率高、且峰型高尖,相对吸收强度I2957/I1650和I1740/I1400的比值增加;相对吸收强度I1460/I1400的比值在正常组织细胞膜中较高。结论:胆囊炎性与癌组织细胞膜上大分子红外光谱存在不同,通过FTIR能对细胞癌变早期生物大分子改变做出客观反映。%@1672-4992

  • 标签: 胆囊癌 胆囊炎 细胞膜 红外光谱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瘤多位于桥小脑角,桥小脑角胆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角胆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 标签: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芪甙是否通过NG-Kepl/ARE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凋亡。方法:培养Witar大鼠BMSCs,设立正常组和黄芪甙干预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rf-2以及GSH的基因表达,Wetm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TUNEL和流式结果表明黄芪甙有抑制BMSC凋亡的作用,50^g/L组作用较强,与AD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增加浓度抑制凋亡的作用增加不明显,ADR+AST(100|JLg/L、50|JLg/L)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甙作用后明显降低NmmR-NA的表达,与ADR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分别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甙可以通过Nf-2表达调控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抑制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Nf-2 骨髓间充质细胞 黄芪甲甙
  • 简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骨科手术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接受TKA的患者数目持续增长。TKA常伴有大量的围术期失血及较高的异体输血率,而异体输血不仅伴有免疫反应、感染等相关输血疾病等风险,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多数学者认为伴有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不适合内镜下切除,但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可以克服其在内镜下手术的缺陷。本文着重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切除伴有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瘤进行内镜下单鼻孔手术21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4例,高泌乳素腺瘤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7例,无功能性腺瘤4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介型9例,鞍前型12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血液、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17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野大且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 标签: 神经导航 内镜 垂体瘤 蝶窦变异 经蝶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素(Tet)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敏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性死亡。

  • 标签: 汉防己甲素 肺腺癌 放射增敏 G2 期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钠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共4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患者,分为A组240例、B组232例,其中A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B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钠注射液。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体征和症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进行评判,记录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A组VAS、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显效率为79.17%,高于B组的6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比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钠注射液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更好。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椎间盘移位 神经康复
  • 简介:目的:探究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支持治疗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限期手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79例,根据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脂肪乳剂配方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研究组38例选用20%结构脂肪乳注射液治疗,于支持前、支持3天后、支持7天后分别采集外周血,监测患者免疫功能、蛋白质和质代谢等指标变化,同时记录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蛋白质指标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较支持前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输注营养液时出现皮肤潮红、恶心等不适,研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构脂肪乳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质代谢,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

  • 标签: 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直肠癌术后 营养状况 脂质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二双胍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二双胍不同浓度(0、1、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24、48及72h,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设二双胍不同浓度(0、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72h,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ACC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A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二双胍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不同浓度二双胍处理HepG2细胞72h后,P-AMPK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调,P-ACC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升;与空白对照组(0mmol/L)中P-AMPK、P-ACC表达比较,10、15mmol/L组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CmRNA表达随二双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10、15mmol/L组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发现,二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从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基因水平抑制ACC的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和抑制ACC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肝癌细胞株HEPG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氨环酸(20mg/kg),B组不使用氨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ml、(950.8±110.9)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ml、(780.5±41.6)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ml、(160.5±41.1)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氨甲环酸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股骨骨折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术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