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脊髓的瘤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 标签: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 简介:CT及MRJ技术的普及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水肿及占位效应被认为是区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可靠依据之一,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一类特殊表现的炎性脱髓鞘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如胶质瘤、淋巴瘤等十分相似,故常误诊而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称该类病变为脱髓鞘性瘤或肿胀性脱髓鞘性病变,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 标签: 脱髓鞘假瘤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脑内脱髓鞘性瘤(DP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DP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DPT以急性起病为主;影像学多表现为皮质下单一病灶,其强化呈非闭合性、斑片样或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样;病理检查发现病灶呈炎性脱髓鞘样改变;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脑内DPT的临床表现与大多颅内肿瘤类似,易误诊为脑胶质瘤;其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脱髓鞘性假瘤 临床表现 MRI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流行病学,提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NICU于2002年5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237例患者分离致病菌的情况及其感染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采集并分析326份标本,包括146份痰标本、87份血液标本、46份尿液标本、28份大便标本及19份脑脊液标本.结果326份标本中,有细菌生长32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78株,阳性率54.94%,其中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铜绿假单胞、不功杆菌、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107株,阳性率33.0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率较高.真菌感染39株,阳性率12.0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感染和尿路感染.结论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监测,及时发现群分布,合理使用抗生素,消除医院内的易感染因素,对有效控制NICU感染十分重要.

  • 标签: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体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头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定位技术,在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给13例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头部DTI检查,根据DTI技术重建脑白质纤维三维图像,并与MRI图像整合,明确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采用避开功能区皮层、尽量减少白质纤维束损伤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并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导定位肿瘤。术后72h内复查头部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4周采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结果本组患者的肿瘤定位均准确,10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为淋巴瘤,仅取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示,胶质瘤6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的症状同术前。结论对功能区深部脑肿瘤采用术前头部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定位技术,能精准定位肿瘤,并能够实时指引手术路径;在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又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功能区 脑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术中超声 导丝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