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和了解听神经瘤中行面神经生理监测的方法,以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28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切除肿瘤中行面神经生理监测,术后一周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占96.43%)。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生理监测为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帮助,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标签: 听神经瘤 电生理监测 面神经 功能保留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离SD大鼠胎鼠的间脑,加入神经生长因子EGF和bFGF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克隆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神经干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表达神经巢蛋白(nestin),并能经过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胚胎 细胞鉴定
  • 简介:目的研究改良体外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及效果。传统法存在动物用量大、成本高且细胞培养时间长等局限。方法结合消化试剂组合和手摇震荡法培养分离小胶质细胞;同时采用Iba-1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和纯度分析,台盼蓝染料法进行活力检测以及脂多糖刺激比较不同状态的小胶质细胞。结果改良法可在4d内稳定获得小胶质细胞>1.0×10^6个/60mm培养皿,纯度≥98%,活力>98%,较传统法在动物用量、总成本和培养时间分别减少了2、3.2、1.5倍。结论改良法可减少动物用量、降低成本,缩短细胞培养时间;为研究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高效的细胞模型。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原代培养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中常规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皮质刺激(motorcortex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较满意,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随访1。5年.多数病人镇痛效果出现波动,调整刺激参数后仍能获得镇痛疗效,疼痛较术前减轻10%~90%,脑卒中后疼痛的长期疗效要好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幻肢痛。结论MCS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可调节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 标签: 神经病理性 脑卒中后 疼痛 脊髓损伤后 幻肢痛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中使用神经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脊髓肿瘤 髓内 电生理学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5年2月对经头颅CT证实、血肿定位后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在24~48h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血肿置管引流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以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为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患者通常有表演性人格特征,且受暗示性高。本文介绍1例以昏睡为主要表现的分离性障碍病例,并且通过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中暗示,对比领悟技术治疗,得到良好疗效。

  • 标签: 分离性障碍 暗示 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MVD)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 简介:目的从正常成人脑海马分离鉴定多潜能神经前体细胞并探讨体外培养条件.方法材料取自8例非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者.分离正常成人脑海马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生长因子体外培养.通过细胞培养成球和BrdU染色鉴定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三标染色来鉴定分化神经细胞的表型.结果从正常人海马分离的细胞培养2周时,开始增殖成簇,致一个月时,形成细胞球,这些细胞能与BrdU结合,并能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系统不同谱系的细胞.结论与在啮齿类动物和猴的研究中结果一致,从正常成人脑海马区分离的细胞是多潜能神经前体细胞.

  • 标签: 正常人脑 海马 多潜能神经前体细胞 体外培养
  • 简介:近年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正常脑组织中hsp70mRNA及蛋白质含量极少,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后,受损细胞内的变性蛋白即可诱导hsp70mRNA的表达.hsp70表达根据损伤程度和细胞耐受损伤程度不同,在各细胞间的转录和翻译水平也不同.因此在许多肿瘤组织中,热休克蛋白都呈高表达[1].

  • 标签: 人脑星形细胞瘤 热休克蛋白70 肽复合物 分离纯化 神经系统疾病 肿瘤
  • 简介:脑深部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刺激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 疾病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特发性震颤
  • 简介:目的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静态姿态平衡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脑深部刺激(DBS)对患者术后短期的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H-Y分期为3期的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以及12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受试者。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采集PD患者DBS开关机前后及对照者在静态姿势平衡实验中的三维人体关节姿态角,并计算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S开机帕金森患者相比于DBS关机帕金森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可穿戴设备评估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显示,DBS开机的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稳定性增强,DB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可穿戴设备 静态姿势平衡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锥颅与钻孔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100例,其中50例利用基层医院已有的骨科电钻、3.5号克氏针行锥颅引流,50例行常规钻孔引流;同期收治的硬膜下血肿70例,其中采用电钻锥颅35例,钻孔引流35例。结果无论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还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电钻锥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钻孔引流(P〈0.05)。结论电钻锥颅技术简单安全,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 电钻锥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心房分流(VAS)治疗多次脑室腹腔分流(VPS)失败后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既往多次行VPS失败后改行V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VAS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有效率分别为94%(44/47)、87%(41/47)、77%(36/47)、72%(34/47)、68%(32/47)、64%(30/47)。VAS后发生分流管堵塞14例,感染3例,引流过度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4%(19/47)。因分流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的比例占36.2%(17/47)。结论多次VPS失败后改行VAS,术后短期效果明显,但因各种并发症导致再手术率无降低,长期效果不理想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心房分流术 疗效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刺激(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切除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 简介: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及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方法分离脐带间充质组织,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脐带MSCs.原代培养于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二步法诱导分化P3代脐带MSCs,培养3、6、9d后终止诱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分化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ⅢSE)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P3代细胞CD29、CD44、CD73、CD90、CDl05、CDl66表达阳性,而CD34、CD45、CDl9、CD31、HLA—DR表达阴性。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处于GO~G1期细胞占91.13%;诱导分化后细胞多数为两级.形态与神经元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诱导9d时细胞NSE、TH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5%和8.9%,Westo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诱导6d时细胞NSE表达明显,TH仅有弱表达,诱导9d时TH、NSE均表达明显。结论脐带间充质组织中能分离出MSCs,且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背景:自从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CEA)是预防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来,人们对其最佳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CAS)进行比较重新产生了兴趣。本文对上述问题、颈动脉狭窄的检查以及审核和报道CEA结果的作用进行探讨。检查方法:考虑CEA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CT或MPI脑影像学检查以证实脑梗死和排除占位性病变。颈动脉的检查从超声开始,然后进行高质量MPA或CTA,如果结果一致,就能够计划进行治疗而不必进行导管血管造影。另一种同样可以接受的方法是直接从超声到导管血管造影检查,后者仍然是评价颈动脉的金标准。适应证:最适合接受CEA治疗的患者为由于颈动脉重度狭窄(70%~90%)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允许的最大卒中和病死率为6%。尚不确定的CEA候选者为狭窄程度为50%~69%的有症状患者以及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但如果在其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和某些患者特征均有关)的基础上进行仔细选择的话,有些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只有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的情况下(3%或更低),无症状患者才能获益。那些颈动脉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或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以及那些内科状况或神经系统状况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进行CEA治疗。技术:CEA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对于后者,在颈动脉夹闭时必须有许多检测技术来评价脑灌注。当监测不是强制性并且没有哪一种监测技术被明确证实优于其他技术时,脑电图(EEG)是最常使用的。外翻式CEA是外科技术的一种变异,有些证据表明更加广泛应用的补片闭合可能会降低手术期急性卒中风险和狭窄复发的长期风险。CAS:随着经验的增加,这种侵袭性较小的血管内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一些经验丰富�

  • 标签: 动脉 影像学检查 治疗手段 检测技术 CEA 监测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中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4只/组;对照组用来确定TceMEP的最佳刺激强度,术前连续记录3h(30min/次),并于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以排除麻醉、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另3组分别结扎3、4、5根腰动脉,血管结扎后5min内记录TceMEP,并行运动功能评分,2d后取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TceMEP波幅对缺血性脊髓损伤敏感;血管结扎后,可见波幅先降低后逐渐恢复,5min内均趋于稳定。TceMEP波幅变化与麻醉清醒后运动功能、结扎2d后运动功能和病理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7、0.933、0.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TceMEP可敏感地反映缺血性脊髓损伤,可在脊髓缺血可逆期内发现缺血性损伤,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可逆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运动 监测 手术中 经颅电刺激 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