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到25%[2],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Adams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动脉瘤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动脉瘤,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3,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偏身舞蹈症是单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症状出现较为突然,多数急性起病,少数亦可在数周内逐渐出现,其病因多样化,见于脑血管病、风湿热、颅脑肿瘤、外伤、变性疾病、丘脑手术后等。此病需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症、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相鉴别。

  • 标签: 偏身舞蹈症 脑梗死 肝豆状核变性 变性疾病 舞蹈样动作 单侧肢体
  • 简介: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治疗技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8髓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19经小脑蚓部入路手术,9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1(75.0%),次全切除7(2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8(64.3%),4分6(21.4%),3分3(10.7%),1分1(3.6%)。结论髓母细胞瘤以显微手术治疗为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神经结构和血管损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其临床预后。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次全栓塞2,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术后死亡1。18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微腺瘤诊断和手术治疗结果。方法1983年9月至2009年12月经蝶手术治疗ACTH微腺瘤230。术前内分泌学检查患者均见血尿皮质醇水平增高,昼夜节律消失;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小剂量(2mg)不抑制97%(223/230);大剂量(8mg)抑制89.5%(220/230)。术前影像学(CT/MRI)检查结果:阳性占67%(154/230),阴性占33%(76/230)。结果随访2-26年,平均6.7年。其中根治196/230(85%),未根治34(15%)结论垂体微腺瘤0级(≤4mm)在CT/MRI上多未能发现。大部分病例可在术中探查到肿瘤,其中最小者仅2mm大小。术中冰冻切片示垂体增生者可行垂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库欣病 微腺瘤 经蝶手术 根治
  • 简介:患者男性,23岁,因“头痛4天”于2011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21日下夜班后突发头痛,呈搏动样痛,伴有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明显肢体乏力、麻木,无意识丧失等,未引起重视,未及时就医,休息3d后,头痛未缓解,曾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因经济因素未人院治疗,今头痛加重至我院治疗。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梗死 胃内容物 肢体乏力 意识丧失 头颅CT
  • 简介: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89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在89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合并糖尿病者有220,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入选的899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826),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220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177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结论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药物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脏器损伤,因其伤情复杂严重,致死、致残率高,病情变化较快,对神经外科医师及医院综合急救能力,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的处理,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我院自2005年7月~2009年8月共收治该类病人65,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48,女17。年龄22~65岁,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多发性脏器损伤 临床分析 多发脏器损伤 神经外科医师 2009年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于患者及社会均会造成严重负担。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运用锥颅血肿腔尿激酶灌注微负压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尿激酶 微创 负压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脑血管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一产后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报道,结合38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复习。结果均急性发病,雷击样头痛是共同的临床症状,可伴有短阵性血压升高。MRI检查大多数患者表现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斑片状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或低信号。脑血管造影或TCD检查存在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多发节段性、可逆性痉挛。病理检查无血管炎性改变。;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复查MRI异常信号影消失。结论(1)产后脑血管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雷击样头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2)MRI检查多表现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改变,可伴有皮质、皮质下或分水岭区腔隙性脑梗塞、少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可逆性痉挛是产后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4)解除脑血管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产后脑血管病 脑血管痉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1病例介绍患儿,女,10岁,因“3个月内抽搐2次”于2010年10月23日入本院儿内科。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2010年7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痛后出现抽搐,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紧闭、头后仰、全身僵直、双手握拳屈曲、小便失禁,持续约1-2分钟后白行缓解,缓解后意识清楚、全身发软,

  • 标签: 血管 脊髓 畸形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抽搐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多样,我科自2006开展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至今,其中行双针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其余均为单针微创锥颅清除颅内血肿。双针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用于高龄、并发症多、家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或者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行开颅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

  • 标签: 双针微创锥颅 脑出血
  • 简介:颅骨缺损伴外伤性脑积水是颅脑损伤病人术后常见的后遗症及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是常用方法。单纯使用一种手术方法及分期手术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及并发症较多。2004年3月一2009年8月我科对28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行一期颅骨修补+脑室一腹腔分流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外伤性脑积水 颅脑外伤术后 颅骨缺损 并发症 临床诊治 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男,21岁;因松果体区肿瘤反复人院治疗。病人于2009年3月经头颅MRI诊断为“松果体区肿瘤、非交通性脑积水”,予γ-刀治疗2次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γ-刀治疗后病灶缩小。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胚胎型 松果体 治疗 延误
  • 简介:我科在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间采用腹壁下埋藏的自体颅骨瓣结合钛颅骨锁早期回植共70,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70,男48,女22;年龄16-60岁,平均35岁;本组病例入院后均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其中单纯硬膜外血肿5,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30,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5,高血压脑出血10

  • 标签: 自体颅骨瓣 早期回植 颅骨缺损 并发症
  • 简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post-traumaticmassivecerebralinfarction)是颅脑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损害,从而影响预后。我院2000年至2010年间收治60岁以上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5,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 标签: 老年 颅脑损伤 大面积脑梗塞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报告如下。

  • 标签: 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 家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spinocerebellarataxia)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最为常见。国外现已经报道30余种亚型。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还可伴有神经系统以外的表现。国内外常见家系报道,本文报道以行走不稳及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发病人数较多的一家系。

  • 标签: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家系报道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变性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构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