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肿瘤后,用钛钉、钛连接片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颈椎解剖学结构。结果21例患者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先天性肿瘤2例。术中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2-6个,平均3个。手术中未出现因使用铣刀打开椎管及使用钛连接片内固定所致硬脊膜破裂、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3.2个月,X线片或CT三维重建未见回植体固定的塌陷、位移,未见椎管狭窄及脊柱畸形。结论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解剖结构,避免术后因椎板缺失造成脊髓失去骨性保护,引起椎管狭窄和脊柱生物力学变化,最大限度保证颈椎的正常结构,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患者远期脊柱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颈椎椎管 解剖学重建 钛连接片固定 稳定性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式治疗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的优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16例,其中狭窄节段为3节段5例,4节段9例,5节段2例。所有病例均呈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采用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后正中入路,两侧显露至小关节突外缘,用超声切骨刀离断双侧椎板根部,将椎板连同黄韧带一块从硬脊膜剥离并取下。将长度为5-7mm的“z”型双孔钛连接片用钛钉固定在椎板断端及侧块上,使椎板架高3~5mm。椎管扩大的范围应跨越狭窄部位上下各一个节段,这样就防止脊髓在扩大节段处形成的“弯折”。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复查颈椎CT椎管扩大前后径约3~5mm。复查MRI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受压明显改善,术后JOA(日本矫形学会)评分提高2-5分,改善率大于60%。结论“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式避免了单开门或双开门术式门轴侧的神经根刺激症状,且可使肌肉重新获得附着点,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它可保持颈椎运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病变累及3个以上节段的病例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 标签: “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 治疗 颈椎管狭窄 脊髓压迫症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例垂体癌的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病人经蝶手术4个月后,颅内出现多发转移灶,右顶叶病灶经开颅予以全切除,采取放化疗后效果不佳,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垂体癌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需寻找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标签: 垂体肿瘤 无功能 肿瘤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PPAR-γ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8只,分成损伤组、PPAR-1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组。损伤后观察BBB评分、GFAP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激动剂治疗组BBB(BBB运动功能评分)及GFAP表达较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2W时间点内表达增加(P〈0.05),拮抗剂治疗组GFAP的表达较脊髓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4w时间点内表达减少(P〈0.05)。激动剂组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在1~2W明显增加(P〈0.05),而拮抗剂治疗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PAR-γ激活后促进GFAP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星形胶质细胞 罗格列酮GW9662
  • 简介: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s,i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PSC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iPSC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发展制约及未来展望。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诱导多能干细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切除功能性垂体瘤术后激素改善的差异性。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8例功能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显微镜下单鼻孔经鼻蝶手术组34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组24例。每组患者根据不同激素功能类型分为泌乳素(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皆行垂体激素检测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显微镜组34例,术后激素恢复正常15例(44.1%),下降〉术前激素水平50%13例(38.2%),无变化6例(17.4%);内镜组共24例,术后恢复正常17例(70.8%),下降〉术前激素水平50%2例(8.3%),无变化5例(2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结论神经内镜经蝶手术切除功能性垂体腺瘤能显著改善垂体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显微镜手术。

  • 标签: 功能性垂体瘤 神经内镜 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例婴儿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患者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即主要以切除患者中央区和颞叶为主,并行额叶及顶枕叶的白质离断,术后随访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均完全控制,较术前无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结论严格把握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对婴幼儿性偏瘫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可起到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 癫痫 婴幼儿性偏瘫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